早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落,发现有段寨遗址属大汶口文化、汲冢遗址龙山文化。
西周,东有“厉”(音Ldi,今鹿邑县城东太清宫),西有“陈”(今淮阳区城东),县境处其间。
春秋、战国,县境西属陈县,中属鸣鹿(今鹿邑县城西25千米辛集),东属苦县(苦音hu,今鹿邑县城东)。陈县、鸣鹿、苦县先属陈,楚灭陈后,属楚。
秦,县境大部属陈郡苦县,小部属陈郡项县(今沈丘县境)。[1]
西汉,县境置2县,一是宁平县,隶属兖州刺史部淮阳国。二是宜禄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东汉,宁平县,属豫州刺史部陈国。宜禄县,东汉初废,永元七年(95年)复置,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永元十二年(100年)撤销。
西晋,撤销宁平县。县境地域分属豫州梁国苦县、武平县、陈县、项县。[2]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改苦县为父阳。县境属豫州陈郡武平县、父阳县。
南朝宋初,属父阳县,隶于豫州陈郡。北魏、北齐、北周,属武平县、谷阳县(北魏改父阳为谷阳),隶陈留郡。[1]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隶属淮阳郡。
唐乾封元年(666年),废郸县。县境地域北部属河南道亳州鹿邑县(治所在今鹿邑县城西25千米鹿邑城村)、真源县(治所即今鹿邑县城),南部属陈州宛丘县(治所即今淮阳区)、项城县(治所即今沈丘县城)。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改真源为卫真。县境北部隶属淮南东路亳州鹿邑县、卫真县。南部隶属京西北路淮宁府宛丘县。郸城设镇。
金,同宋制,属南京路。郸城仍设镇。
元,卫真并入鹿邑,县境北属河南行省归德府鹿邑县,南属汴梁路宛丘县。
明,县境大部分隶属于归德府鹿邑县,少部分隶属于开封府陈州,统归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清,县境大部分隶属归德府鹿邑县,少部分隶属陈州府淮宁县、沈丘县。
民国三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镇设置县佐,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置行政督察区,县境分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的鹿邑县、淮阳县、沈丘县。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县境内创建3个县级人民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