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这里属漠北草原向西延伸的部分,地处亚洲东部与中部草原带之间,曾长期与蒙古高原西部、叶尼塞河上游和鄂毕河[38] 上游、塔尔巴哈台山北麓地区作为一个相对整体的政治地域单元,成为中国北方游牧部族民族西迁东往的通道和生息、角逐之地。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阿尔泰山周围为塞人等部族游牧之地。秦汉之际,呼揭人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
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征服呼揭及其旁国,这里成为“匈奴右地”。
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乱,其日逐王先贤掸率部归汉,汉朝设西域都护府,今阿勒泰地区属西域都护府辖地。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强部呼衍王的封地即在今阿勒泰地区境内。东汉永元三年(91年)后,北匈奴逐渐西迁,鲜卑人尽据匈奴故地,今阿勒泰地区归其控制,属鲜卑右地。东汉末年,鲜卑汗国衰落,原居于此的土著呼揭人乘机复国,汉文史籍称其为“呼得”。 牧民
东晋元兴年(402年),柔然兴起,征服呼得,将游牧于东部天山的突厥北迁至金山(阿尔泰山)西南,今阿勒泰地区遂为突厥的游牧之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突厥汗国分裂,此后西突厥汗国建立,今阿勒泰地区属其疆域。隋大业元年(605年),铁勒各部反抗西突厥压迫,发动起义,推举薛延陀部首领乙失钵为“野口至可汗”(“野口至”今译为“额尔齐斯”),建立铁勒汗国,今阿勒泰地区时为薛延陀人的游牧之地。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前后,西突厥射匮可汗强盛,东征铁勒汗国,乙失钵遂取消可汗称号,降服于西突厥汗国。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雄强,多次率众东征铁勒,薛延陀部举族东迁漠北草原,今阿勒泰地区成为西突厥部落游牧地。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东投唐朝,唐太宗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设立瑶池都督府,以阿史那贺鲁为都督,今阿勒泰地区为瑶池都督府辖地。永徽二年(651年)阿史那贺鲁叛唐,至显庆二年(657年)被唐朝平定。此后,唐朝开始在今阿勒泰地区域内先后设立沙陀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金附州都督府等羁縻州府,分别管理西突厥沙陀部、葛逻禄炽俟部、葛逻禄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今阿勒泰地区归其管辖。此后,今阿勒泰地区相继成为回纥汗国和黠嘎斯汗国势力范围。至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阿尔泰山周围各部族归附于契丹,今阿勒泰地游牧着合鲁(葛逻禄)、纥里迄斯(黠嘎斯)、乃蛮等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