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企业、高校等联合组建,承担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及国际合作等任务,有效期至2025年9月[3] 。国际范例包括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2] 。
2014年国务院要求价值5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须纳入共享平台,优先向高校及工程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开放[4] 。内蒙古农业大学规定校级研究所需满足固定科研人员≥5人、设备总值≥200万元等条件[5] 。
兰州大学建立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1] ;中国民航大学航电系统适航团队(2023年数据)依托重点实验室,参与C919等重大型号审定,成员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7] 。
2022年定义的新型研发机构包括政府/企业/高校主导等类型,典型案例如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其运行机制强调市场化与法人独立性[6]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2014年设立)已孵化15家产业化公司,开发重型装备及3D打印技术[8] 。
航电系统适航技术团队(2023年)拥有3个大型实验室,自主研发国内首套HUD产品,并参与北斗机载设备适航标准制定[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