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选民理论叫做The medianvotertheorem,具体的理论主张分成两点:一个是比较松的,一个是比较紧的。 比较松的中间选民理论认为最后赢得选举的政策一定是中间选民选的政策,即中间选民不一定选到他最喜欢的政策。中间选民基于政党的位置、各种咨询以及各种原因,可能不能够选到自己最喜欢的位置,但他选的位置一定是获胜的位置。中间选民投到哪一边,那个位置就是最后政策的位置。这是指在多人选举的情况下,多人选举单一议题空间。比如有5个政党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0到1之间,谁能够掌握到中间选民谁就赢,中间选民最后投的位置就是最后获胜的位置[1] 。
比较紧的就是说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中间选民喜欢的政策位置最后一定会当选,这就比刚才的严格,刚才的是说中间选民喜欢的不一定有这个位置,但是他所选的位置一定是赢得位置。比较紧的中间选民理论。适用一对一的选举情况之下中间选民喜欢的政策最后一定会当选,这就比刚才的严格,刚才的是中间选民喜欢的位置不一定有,但他所选的位置最后会是应的位置,但这个位置并不一定是他喜欢的位置。比较紧的是在一对一的选举,中间选民喜欢的位置就一定是当选的位置,因为大家一定要往他身上靠,掌握他的人就能赢,所以中间选民就不动如山,两边政党都要来巴结。
但事实上这个理论有一些严格的假定,比方说选民的分布连续,比方说当选席次是“一对一”,如果这些前提条件不成立,结论就会不成立。
该理论模型的假设如下:在多数决的选举中,所有选民的选择偏好都可以在座标平面上找到对应的一点,这样的政策偏好图(也就是民意分布图)呈现在座标平面上时大部分会是一个常态分配的钟形曲线;且所有的选民都只会将他手中的选票投给所提政见与自己的政策偏好最接近的候选人(即单峰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并没有双峰偏好("double-peaked preference")的情形[1];在一个选举只有两个候选人竞争的情况下,候选人要得胜出的方法,就是要得票数极大化;为了获得更多的票数,候选人所提出的政见必须更往此图的中间靠拢。如果双方候选人为了胜选,皆采用将政见向中间靠拢的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下,会使得双方所提出的政见最后都座落于选民政策偏好图的中点之上,双方所提的政见并不会有任何的差异,而使得双方所获得的票数都会一样多(各获得半数选民的票数);倘若候选人所提的政见有任何的偏离,而另外一方未偏离中点时,会导致自己可获得的票数比对方少而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