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容"原为名词性联合词组,在《孟子·尽心下》中特指符合礼制的仪态举止[1] [2] 。至三国时期,《吴主传》记载"凄怆动容"已呈现现代语义雏形,此时词组演变为动词性结构,强调内心情感外显的过程。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以"悄然动容"深化其情感表达功能,标志着该词组完成从礼仪描述到情感表达的转型[1] 。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明确记载:"(孙)权每临钓台,饮酒乐甚,辄言'当与此乐共享',既罢,心痛慨然,凄怆动容"[1] 。此处"动容"用以描述孙权追思亡臣时的悲痛神情,与成语现代用法完全契合。清代《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百姓观者,无不涕泣动容"的记载,进一步佐证其在古典文学中的稳定应用。
在影视评论领域,该成语常用于评价演员表演效果。如《四平青年3偷天换日》(2025)中,演员通过精准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管理,使观众"为之动容";《十二封信》(2025)演员周翊然等人的表演被评价为"每一个眼神都恰到好处地传达角色内心,让人为之动容";《永夜星河》(2025)中虞书欣的演技也被认为"赋予角色鲜活生命力,令人为之动容"。
与"感慨万千"相比,"为之动容"更强调即时性的表情变化,如《知了好学》所举"救援队员的表现令全中国为之动容",着重突出事件引发的即时表情反应。而"感动"作为基础词汇,缺乏成语特有的典雅性和画面感[2] 。
适用对象:多用于第三方视角描述,如"观众为之动容"而非自称"我为之动容"
情感强度:适用于中等及以上感动程度,轻微情绪波动不宜使用
语法搭配:常与"令人""使人"等引导词连用,形成"令/使+对象+为之动容"的固定句式
作为以"为"开头的四字成语,它与"为之一振""为人师表"等共同构成汉语特有的成语家族。在语言教学中,该成语常被选作情感类词汇的典型范例,用于训练学生的情景造句能力。2025年影视评论数据显示,该成语在表演类评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成为艺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