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主持人(Host / Hostess)起源于美国。中国最早在1981年的电台广播“空中之友”栏目设主持人,由徐曼小姐主持之后,1981年央视在赵忠祥主持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使用“节目主持人”一词开了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先河。
1993年,中国的各大电台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的广播主持人年”。
主持人(Host / Hostess):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中,作为主持者和播出者,集编辑、记者、播音员于一身。
代表人物:吴宗宪
殷谦:“它要求主持人具备丰富的阅读积累,具备广泛的阅读经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会拥有广阔的精神视野,才能形成可靠的鉴别能力和准确可靠的判断能力。这是作为优秀主持人最基本的要素,但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最终决定于一种更为内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决定他是否具有真正优秀的主持人的精神气质。(殷谦《棒喝时代》第二版549页)
在日常工作会议上,会议主持人无疑应是会议进程的动力和向导,那些颇为优秀的会议主持人必须掌握因势利导处理难题的艺术,这些难题有:解决争端、控制感情、传递信息。为此,会议主持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使会议进入程序,把握节奏。
二、准时开会、会议内容积极向上。
三、主持人要具备公正无私、防止冷场、控制情绪、善于总结。
回顾人类广播电视的历史,大家可以看到主持人早期的样式。当广播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在其中说话的人被称为广播员。广播员的工作包括放唱片,报告新闻,讲故事猜谜语,等等。有时另外的演员前来演唱,就使用另外一个话筒,广播员为之介绍说明,与之配合。当然,广播员的人选是那些说话语音清晰,音色悦耳的。广播在不断发展,久而久之,人们对于广播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更精确的分工出现了,广播员更精深于口头表达的技艺,广泛向各种艺术门类学习,形成了一个专业行当,追求其中共同的艺术特征。
中国风格
在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广播事业创建过程中,播音逐渐形成了端庄、大方、义正辞严,热情奔放的风格;由于当时无线电技术的原因,为着让人们在收音机的噪声中能够听清楚,播音风格中还包括了大音量、中高音区表达的特点。1947年当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时候,曾经表扬一位女播音员,说她讲到我们的胜利是那样的兴高采烈,痛斥敌人又是那样痛快淋漓。当时,播音员们在表达中追求的是真理的声音,人民的声音,没有留意到每个人自身的个性特点。这样的风格一直延续到1965年,播音水平不断提高,达到极为优秀的境界,其间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播音名篇,也树立了一批让人民群众拥戴的著名播音员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