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怀国,男,汉族,1971年生于山东莒南,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曾为韩国产业研究院访问学者(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2003年)、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2010),2004年6月至2010年5月借调香港工作。
2006年译著付梓前,撰序时曾感慨:“在发达商业社会中沉浮,宛如疾驰于高速公路,忙碌、紧张而又盲目”。更忆及斯密分工理论,心有戚戚:《国富论》开篇畅想分工的好处,但第五篇却感叹分工让人“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无变化生活的单调性质,自然把精神上的勇气销毁了”(下卷,第339页)。我不愿意变为“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也不愿意“把精神上的勇气销毁”,故而重返北京,此文集也算是对6年“忙碌、紧张而又盲目”生活的总结,抑或人生“到此一游”之涂鸦。
为便于朋友们阅读,文集按照“国际金融危机”、“内地经济”和“香港经济”,在2004~2010年写作的数百篇文章中各挑选出12篇,作为文集的前三部分,每一部分的文章则以写作时间先后排序。“内地经济”部分,不少文章同下述背景有关:最近几年,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升温,其中不乏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部分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回应此类误读,笔者坦承其中不乏辩解成分。至于“香港”部分,笔者置身其间,却总有“局外人”的感觉,算是笔者对香港社会经济民生的旁观,其中既包括支持香港政府“依法施政”的需要,亦包括笔者对港人热议话题的冷思考,或有助于读者了解香港社会经济民生问题。另外,笔者在香港工作生活期间,正赶上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故除香港和内地经济之外,文集特意挑选了一些同国际金融危机有关的文章。
2004年6月~2010年5月,笔者因工作关系在香港生活了近6年,期间断断续续写作了数百篇小文章,大部分未曾出现于中国内地。返京后,在朋友们的期待和鼓励下,从中挑选了部分文章,结集出版,呈奉给内地读者朋友。
文集向来是学术大家所为,笔者显然不适合以文集的形式出版作品,不过,6年香港生活确实是一段特殊经历,朋友们希望对此多些了解;同时,虽说笔者难言已进入学术殿堂,但学术研究毕竟是平生夙愿,追求学术过程中亦偶有小得,愿意就此同朋友们交流心得。故而,笔者更愿意读者朋友,把这些文章视为笔者在香港工作生活期间的“观察日记”,以及追逐“学问”梦想过程中的“读书笔记”。
笔者素爱读书。窃认为,人生是个偶然事件,多看一眼是一眼。自己的眼睛,毕竟受限于时间、空间,而书籍则是千百年来“有心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弃之岂不可惜。再者,读书实际上是跨越时空的“交友”,且这些朋友呼之即来(翻开书)、挥之即去(合上书),择友由我,兼具耐心,间或可觅同道知己,如此人生岂不美哉!
到香港后,笔者却发现,读书(包括写作)原来是件极为奢侈的事。赴港之前,不论身在何处,总会随身带一本书,所谓良友相伴,如此才心安理得;有空就翻翻,三两天总能读一本;到港以后,工作生活节奏突然加快,全球财经热点环环相扣、时时转换,再难有淡泊恬静之优雅,兼睡眠严重不足,何谈清茶一杯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