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在植物他感作用的试验验证、克生物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I.H.R.Bode(1940)发现蒿叶的分泌物对毗邻植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主要是苦艾精——一种具有通式C25H20O4的化合物,为一种芳香族的酸,他的研究后来曾被许多研究者所补充和证实。经鉴定香桃木属(Myrtus)、桉树属(Eucalyptus)和臭椿属(Ailanthus)的叶均有分泌物,其成分主要是酚类物质,[如对羟基苯甲酸(para-hydroxycinnamic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和阿魏酸(ferulic acid)等],它们对亚麻(Linumspp.)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菊科植物Encelia farniosa是一种生长于美国加州南部半荒漠的多年生灌木,其叶分泌的一种苯甲醛物质对相邻的番茄、胡椒和玉米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但对大麦、燕麦和向日葵的影响却很微弱。[1]
美国生态学家J.Bonner等(1944)进行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克生物质的分离工作,并在1950年研究了高等植物的有毒分泌物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C.H.Muller等(1953)讨论了含有有毒物质的荒漠一年生植物同灌木的相关关系。高等植物的这种自毒作用对于种群的发展也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如沙漠上的一些植物在遇缺水胁迫时便产生自毒现象,从而利用有限的水分,避耐干旱,保持该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德国学者G.Grammer(1955)用“他感作用”的标题出版了专著,书中涉及了高等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高等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和微生物之间及浮游动物之间的他感作用。他感作用的物质包括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配糖体等。[2]
在自然界,植物一般均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从植物他感作用的角度来看其种间结合的关系是形成群落的原因之一。[2]
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为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得出现,引起另一种消退的主要原因;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例如,早稻就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它的根系分泌的对-羟基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应对方法为保持轮歇地。
红三叶草(Trifolium praterse)是繁殖力很强的牧草植物,它常形成较纯的群落,排挤其他的杂草植物。红三叶草含有多种异黄酮类物质,这些异黄酮类物质及其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而成的衍生物对其他植物的发芽起抑制作用,因而成为不宜连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