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
在倒水河上修闸治水始于原湖北督军、省长萧耀南。他是倒水河东面萧家大湾人,原是一个乡间秀才,家境十分贫寒,以教授私塾混生活。每到年关,萧常与人写对联谋点过年费。有一年腊月尽头,由于向他人借债难以归还,家中仅有一张方桌被人背走抵债。后经人指点投笔从戎,加入湖北新军,一步步谋得高位。
萧在湖北任职期间,也做了一些水利堤防建设。他说:“堤防为吾鄂之命脉所在”,必须“彻底计划之,不容或缓”。由于他对新洲及湖北的水患比较了解,他认为:“吾鄂在泽国,当江汉之冲,其间巨浸重湖,星罗棋布,自荆襄以达蕲黄。污野平畴,吾民环堤缠庐其中者,亘千余里。”防水患尤其重要。萧亲自着手计划湖北全省的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于各地督促施工。1922年捐巨款修筑新洲长江堵龙堤和鹅公大闸。据《湖北堤防纪要》记载:“鹅公颈闸,又名萧公闸,民国十二年筑。”萧公闸位于新洲大埠街的举水河入江口,原鹅公颈老河“颈部”处。该闸为拱式三眼,孔宽3.4米,涵高5.7米,闸长36米,排水流量120立方米/秒。1923年建成后,由专职闸丁二人管理。萧对水利建设档案也很重视,曾经集中专门人才收集整理水利资料,编撰《湖北堤防纪要》。
但“涨渡湖,水路多,一日一夜涨一扁担搭一庹。”有了萧公闸并不能根除新洲的水患,依然常年渍水。1969年,涨渡湖水位高达24.8米,淹没面积48万亩,其中农田面积30余万亩,倒塌房屋1.2万间,直接损失达2500余万元。
建国后
1970年3月13日下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东四楼小礼堂接见全国棉花会议代表时,特意将新洲代表童庆启请上台去。周总理问:“去年怎么样?”童庆启回答说:“去年全县遭了大水灾。”接着汇报了沙河溃堤、涨渡湖受大涝等情况。周总理对童庆启说:“苦干两年,解决倒水问题!”第二天,周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在“碰头会”上,再次就新洲的倒水治理问题作了指示。
遵照周总理指示,1970年6月,新洲县拉开了苦战倒水河改道工程序幕。来自新洲以及红安、麻城、黄冈、浠水四地的近20万人齐上工地。历经两年的艰苦奋战,终于使全长163公里的倒水河改道工程全面完工,使倒水河直接与长江相连,将年最高18.44亿立方米的洪水从龙口泄入长江。1974年5月建成的龙口节制闸,距阳逻下游4公里,在当时有“湖北第一闸”之称。它在防洪、排涝、灌溉、水产养殖、航运、水力发电和水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上效益显著。最高蓄水高程24米,可使沿河27座中型涵闸自流灌溉,使两岸18万亩农田抗旱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