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射线是低压气体放电过程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早在1858年就由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观察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时发现。当时他看到正对阴极的管壁发出绿色的荧光。1876年,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哥尔茨坦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并命名为阴极射线。他根据这一射线会引起化学作用的性质,判断它是类似于紫外线的以太波。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赫兹等人的支持。赫兹在1887年曾发现电磁波,就把阴极射线看成是电磁辐射,实际上和哥尔茨坦的主张是一样的。[2] 这样就形成了以太说。赞成以太说的大多是德国人。1871年,英国物理学家瓦尔利从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到偏转的事实,提出这一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物质微粒组成的设想。他的主张得到本国人克鲁克斯和舒斯特的赞同。于是在19世纪的后30年,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德国学派主张以太说,英国学派主张带电微粒说。双方争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找到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双方都做了许多实验[1] 。
阴极射线管(CRT)是由英国人威廉·克鲁克斯首创,可以发出射线,这种阴极射线管被称为克鲁克斯管。
阴极射线管
阴极射线管是将电信号转变为光学图像的一类电子束管,人们熟悉的电视机显像管就是这样的一种电子束管。它主要由电子枪、偏转系统、管壳和荧光屏构成。
阴极射线管能提供聚集在荧光屏上的一束电子以便形成直径略小于1mm的光点。在电子束附近加上磁场或电场,电子束将会偏转,能显示出由电势差产生的静电场,或由电流产生的磁场。
一个阴极射线管,其特征在于,具有真空管壳,该真空管壳由下述构成:面板部分,具有在内面上涂敷了荧光体的荧光面;管颈部分,收纳了具有具备旁热式阴极构体和控制电极和加速电极的电子束产生部分、和由聚焦电极和阳极电极构成并使电子束聚焦和加速的主透镜部分的电子枪;以及锥体部分,连接上述面板部分和上述管颈部分,其中,上述旁热式阴极构体,具备具有热电子发射物质层的基底金属;在一个端部上保持基底金属,在内部收纳加热器的筒状的套筒;在加热器的加热器主要部分一侧具有大直径部分,在加热器的腿部一侧具有小直径部分,而且支承套筒的异形支承体;以及在加热器的腿部一侧具有大直径部分,在加热器的主要部分一侧具有小直径部分的阴极盘,并使套筒的另一端部外面和支承体的小直径部分内面固定,使支承体的大直径部分外面和上述阴极盘的小直径部分内面固定。
实验室通常使用静电偏转式示波管,它的旁热式阴极需要1A的电流、4或6.3V的电压。阴极被离得较远的顶部开孔的圆柱形金属筒罩着,圆筒相对于阴极加上负电势,电子受到它的排斥、形成通过小孔的电子束。这个圆筒电极称为栅板或屏蔽栅,改变栅极电位能控制阴极发射电子,于是就改变了光点的辉度。相应的控制旋钮标记为“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