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胎生是指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的生殖方式。这是动物长期适应的结果,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使得母体对胚胎起到保护和孵化作用。
星鲨、锯鲨、角鲨、护士鲨,某些毒蛇(如海蛇)和胎生蜥等均为卵胎生动物。
受精卵虽在母体内发育成新个体;但胚体与母体在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关系并不密切。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黄,或只在胚胎发育的后期才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或者与母体输卵管进行一些物质交换。这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实际母体对胚胎主要起保护和孵化作用。
卵胎生是动物进化的结果,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
按照至今所统计的结果:星鲨 [2] (并不确切,星鲨属于假胎生,存在有卵黄囊胎盘,与母体的关系较为密切)、锯鲨、角鲨、护士鲨,某些毒蛇(如海蛇)、胎生蜥、以及少数昆虫、腔轮属的晶囊轮虫等均为卵胎生动物。
在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其所产生的新个体虽不是卵而是幼体形态,但在母体内则备有作胚胎营养的卵黄,胚胎的发育并不直接依赖母体的营养,而只不过是卵在母体内发育、孵化,这和哺乳类靠与母体间组织联系而获取营养的真正胎生(单孔目动物除外,广义的哺乳类包括人类。下同。)是有区别的,所以称这种生殖为卵胎生。蝮蛇、田螺和一些鱼类都是卵胎生。不过在鱼类也有通过其他方式靠母体营养而发育的,这也是一种真正的胎生形式。例如海鲫类,是在卵巢内进行受精、发育、孵化,而仔鱼是在卵巢腔中,于开口之前,经过体上皮和鳃孔摄取卵巢组织所供给的营养。此外,在鲨类和鳐类,其开始发育是依靠卵黄营养,但待卵黄耗尽时,便通过卵黄囊与输卵管下部的所谓子宫(内壁生有许多绒毛)发生联系,接受来自母体的营养,表现出与哺乳类真正胎生相似的状态。此外在体内受精方面,有的在产卵前已于母体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育(如鸟类),也可称为广义的卵胎生。
卵胎生动物的受精卵则停留在母体的生殖道内,藉卵本身的卵黄质发育成幼体,一待成熟,母体的生殖道收缩将幼体连同卵膜(vitelline membrane)排出体外。所以卵胎生动物的胚胎受到母体的适当保护,孵化存活率比卵生者较有保障。晶囊轮虫都是卵胎生(Ovoviviparity),即亲代在体内产卵,孵化,直接产幼体于体外。晶囊轮虫透明的身体可以直接观察到携带胚胎的种类和数量。
卵胎生对于采用这种生殖方式的动物,改善了胚胎和幼体的发育环境,使孵化存活率比卵生者较有保障。此外,卵胎生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由卵生到胎生的一种过渡形式,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又一个活生生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