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际线是头皮毛发生长的边缘,即头发的边际线。头发是一种识别特征,其颜色、密度、质地和形态的变化不仅使个体之间产生差异,而且还传达了种族、遗传和自我认同等信息。浓密的、健康的头发与女性的阴柔美以及男性的阳刚之气有关。发际线决定了上面部1/3的形态和面部整体轮廓,其形状和高度可影响一个人面部年轻化的程度。发际线对性别认同十分重要,面部的女性气质主要来源于眉突、眉形以及发际线形状和位置的相互作用。Hillairet de Boisferon等将女性和男性的复合脸部呈现给3~4个月大的婴儿,观察到女性婴儿对男性脸部的偏好,但去除发际线呈现相同的面部时,这种性别偏好也随之消失。因烧伤、严重感染或肿瘤切除引起的发际线缺损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可见,发际线对美学和心理学有重要意义。[1]
发际线根据位置可分为额区、颞区、鬓角区和耳后区。早期学者们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发际线的最前缘,即所谓的移行区。移行区的外侧部看起来形状不规则且轮廓不清,随着向后部的延伸,逐渐呈现出较清晰的形状和轮廓。移行区的不规则性对发际线的自然外观起重要作用。移行区的不规则性又分为微观不规则性和宏观不规则性:微观不规则性即仔细检查正常发际线时,可以发现高密度的、小的、间断的、三角形区域;宏观不规则性即从远处看正常的发际线,但其前缘的形态看起来并不是一条直线,有学者用“蜗牛轨迹”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外观。有学者将这种宏观不规则性归因于沿发际线存在的1~3个“丘”或“突起”,其描述了存在于发际线正中位置的中央突起和中央突起两侧的侧面突起或“侧丘”,并认为这种侧面突起或“侧丘”最多存在两个。Shapiro将发际线定义为将无毛的前额与毛发中心密度区域连接起来的2~3 cm宽的区域,并将其分为前部(0.5~1 cm)、后部和具有更高毛发密度的椭圆形额簇。[1]
想要创建自然发际线需要综合考虑额部边界和紧随其后的区域、额颞角、颞部发际线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细节。不同年龄、种族、脸型和性别的人的发际线也不尽相同。由于额颞部的衰退,男性发际线通常更高,呈长方形或M形,具有以上形态发际线的妇女可能看起来过于男性化和更加衰老。[1]
发际过高可有两种手术手段予以矫正。 发际线过高图
方案一:在发际缘的额部设计下移的切口线,切除发际前额部1.5cm皮肤,然后在头顶部帽状腱膜下分离,彻底止血,在无张力下缝合。
方案二:在发际前的额部设计新的发际线.然后采用单株植毛发或柱状植毛发术.植毛发可分几期进行,头枕部是理想的供毛区,这种方法成活率高,但分期植毛时间拖延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