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马丁逊(1904年—1978年),瑞典诗人、小说家。出生于瑞典南部布莱金厄省的亚姆斯霍格镇。父亲原是船长,后离船经商。他6岁时,父亲病故,母亲丢下7个孩子只身前往美国谋生。他被送进教区福利机关,福利机关又把他交给收费最低的农家抚养,小小年纪除了要干笨重的体力劳动外,还经常受到养父母的虐待,他的童年异常凄惨。一九二六年,马丁逊以海员生涯为题材,创作了处女作诗集《鬼船》,发表后获得成功。他早期的作品还有诗集《现代抒情诗选》、《游牧人》(1931)等。他渴望得到家庭温暖,幻望着能飞向大自然,飞向大海,这一切在他的著名自叙体长篇小说《荨麻开花》(1935)和《出路》(1936)中都有极为生动的描述。16岁后,他在外国轮船上当司炉工、水手,到过印度、南非等许多地方。异国情调和海洋风光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49年,他被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74年他同瑞典另一位作家埃温德·雍松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是“由于他的作品通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马丁逊的诗作浩繁,他是个迅思多产的诗人。1931年出版的诗集《诺尔美》是他的成名作之一,收集了他回忆辛酸童年和描写海上瑰丽风光的诗篇。[1]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1956年发表的长诗《阿尼阿拉号》使马丁逊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国际声誉。1959年,这首长诗被改编成歇剧,至今屡演不衰,成为当代瑞典的经典作品。[1]
马丁逊非常向往中国,收集在《信风集》(1945)中的长诗《李阚在树下的一席谈》通篇是老庄哲理。他以中国为题材杜撰的历史刷《魏朝三刀》(1964)也颇负盛名。马丁逊的其他作品还有散文《无目标的旅行》(1932)、《再见吧!好望角》(1933)、长篇小说《通向钟国之路》(1948)等。[1]
他早期的作品还有诗集《现代抒情诗选》(1931)、《游牧人》(1931)、《自然》等。这些诗作反映了作家悲惨的童年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也阐述了他自己的生活哲学:人的生活应不断更新。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马丁逊的中期作品有诗集《信风》(1945)、《蝉》(1958)、《车》(1960)等,在这些诗集中,诗人用细腻而独特的手法描写了大量的自然景物。一九五六年发表的叙事长诗《阿尼阿拉号》是马丁逊诗歌的代表作。
马丁逊晚年的诗作有诗集《光明与黑暗之诗》(1971)、《草之山》(1973)等。
马丁逊的小说主要有长篇小说《荨麻开花》(1935)、《出路》(1936)、《迷惘的美洲豹》(1941)、《通向钟国之路》(1948)和《浪子的故事》(1956)《阿尼亚拉》等,其中《荨麻开花》为其代表作。除诗歌、小说外,马丁逊还创作了一批散文、游记、剧本等,如散文《漫无目标的旅行》(1932),游记《再见吧,好望角》(1933),历史剧《魏朝三刀》(196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