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壮剧是由7种不同戏剧组成的,所以壮剧具有其他戏曲所不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壮剧的发展并不是由某一个戏曲的时间传承而发展的,而是由不同剧种共同并进这种平行形态构成的。 共9张 壮剧《瓦氏夫人》剧照
壮剧大约在清初已初具规模,清代中期有自己的剧作者、剧本和戏班。雍正时期已经比较成熟了。
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北路壮剧最早称为板凳戏,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坐唱形式。劳动之余,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
清康熙年间出现的手抄唱本央白平调《太平春》,即是板凳戏唱本。
乾隆年间的1765年,田林县组织龙城班,搭台演出以央白平调自编的唱本《农家宝铁》,这是北路壮剧最早的组织演出。 壮剧
后来到了清嘉庆年间的1815年,在壮族南部出现了半职业性的壮剧土戏班。当时土戏艺人已经传承了七代。
第七代班主黄永贵曾参加过南宁的粤剧班社,在此过程中抄了60多个粤剧剧本,回乡后与第五代班主廖法仑合作将剧本译成壮语,并以土语形式演出。他还组建了螺阳剧社,成为北路壮剧的代表。黄永贵根据章回小说《五虎平南》的故事情节编演了赞颂壮族民族英雄的大戏《依智高》,最多时有64个演员同台演出,从此奠定了北路壮剧的基础,并出现兴盛的局面。
南路壮剧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马隘人黄现炯早年流落南宁,在邕剧班当伙夫。他在1845年返乡时,将邕剧带回故乡并组班演戏,称为马隘土戏。初时用汉语演唱,但因演员不会汉语,改为由师傅在后台唱,演员在前台演的双簧形式演出。
辛亥革命前后,南路壮剧逐渐发展为唱做合一的戏曲形式,改唱当地民歌,用壮语演唱,但仍保留了后台提词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吸收流行在当地的壮族提线木偶唱腔,使南路壮剧的唱腔更为丰富。 壮剧
壮族师公戏在壮族地方叫诗剧、唱诗、壮师、调师。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贵县、上林、武鸣、邕宁、柳州、百色一带,它是从巫师跳神的师公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小戏。
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即巫师,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傩”。初时师公表演时穿红衣戴木制面具,后用纸画脸谱代替,1911年后才去掉面具,开始化妆表演。
云南壮剧包括土剧和沙剧两个分支,前者以富宁壮剧为代表,后者以广南壮剧为代表。过去人们称富宁壮剧与广南壮剧为“土戏”。
富宁土戏有近3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在富宁县城关、皈朝、剥隘、那能、洞波、者桑、板仑、花甲、谷拉,阿用、郎恒等乡镇,鼎盛时期业余戏班多达百余个。富宁壮族把演壮剧称为“捆弄裰”,意译成汉语就是“做土族的要”。 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