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鸟(Confuciusornis)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的特征,例如,头骨没有完全愈合,肱骨比桡骨长,手上长有3个带爪的指,等等。孔子鸟的个体与鸡的大小相近,上下颌没有牙齿,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发育,尾巴很短。 从进化角度来看,孔子鸟的形态特征比始祖鸟显得进步,生活时代也应该比始祖鸟晚。不过孔子鸟的研究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研究员当初认为,孔子鸟的形态与始祖鸟近似,它们的时代也大致相当,即都是距今大约1亿4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孔子鸟复原图
孔子鸟
名称:圣贤孔子鸟
学名:confuciusornis sanctus hou,zhou et al.,1995
学名来源(etymology):孔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圣贤”是历代封建王朝赠于孔子的封号。
产地和时代(locality and age):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晚侏罗世义县组下部。
保存现状:基本完整的个体。 共2张 孔子鸟
圣贤孔子鸟属蜥鸟亚纲,是世界最早最原始的鸟类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头骨各骨块不愈合,尚具有其爬行类祖先遗留下来的眶后骨,牙齿退化,出现了最早的角质喙。前肢仍有三个发育的指爪,胸骨无龙骨突,肱骨有一大气囊孔等等。 共4张 孔子鸟
人们根据孔子鸟和其他早期鸟类的肢体骨骼去研究鸟类的进化情况。骨从内向外的生长(增积)有着与树的年轮相似的过程,这样就可以了解它们个体的发育过程。在显微镜下,人们通过观察骨的横切面就可以了解到孔子鸟不同生长时期的状况。 孔子鸟蛋化石
观察的结果是,孔子鸟和其他白垩纪的鸟类的骨外层生长非常缓慢,比起恐龙和现代鸟类有着更少的血管组织。因此认为古鸟类比现代鸟类要更长的时间达到成熟。对化石胚胎的研究使人们明白了其中可能的原因:第一批鸟是早成雏,甚至孵化后不久就能飞。这种理论认为,雏鸟把大部分能量花费在飞行上而非生长上。这种状态一直到新鸟品种的出现,这种鸟非常细心的照顾新生的雏鸟。雏鸟就不必在出生后如此快地学会飞行,以脱离双亲独自生活,而是将自己摄入的能量大部分用在生长上,也就进化出晚成雏。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鸟类的进化过程中,鸟类的生长因受到限制而导致体型越来越小,比起其恐龙祖先要小得多。
孔子鸟的化石样品在羽毛上显示了差异:大概5%到10%的样品显示有一对长的尾羽。 孔子鸟 比翼双飞
很多研究人员相信这是性别特征。如果这一观点成立,孔子鸟就是最早的两性异形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