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西北五里的小屯村,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的所在。解放以前,曾在此进行过多次发掘,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和大量甲骨文字。解放以后,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保护。
1972年12月下旬,小屯村村民张五元在村南公路旁取土时,发现了六片带字甲骨,当即交给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3月下旬,安阳工作队开始在村南进行钻探,确定发掘区域并设置了永久性的测绘基点。1973年3月下旬至8月10日、10月4日至12月4日,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开探方21个,总面积430平方米。
先后参加这次考古发掘的有戴忠贤、刘一曼、曹定云、王金龙、屈如忠、孙秉根等考古专家。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姚孝遂也参加了部分发掘工作。
发掘出的遗迹包括夯土基址、窖穴(灰坑)、沟、陶窑、墓葬、祭祀坑等,文化遗物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殷代文化的遗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发现了大批卜甲和卜骨。
1973年小屯南地春秋两季的发掘,共出土甲骨1万余片,其中有字甲骨总计5335片,是1949年后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不仅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新的文字资料,而且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考古学资料。后来,它与妇好墓一起,被评为建国后考古10大发现之一。
以上内容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编入。[2]
据统计,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小屯南地的发掘中,共发现卜甲、卜骨1万余片,刻辞甲骨5335片,其中卜骨5260片,卜甲75片,大多数是小片的,而整版的和接近整版的较少,据初步统计约有100片左右。有的骨版保存较好,字迹清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腐蚀太甚,字迹剥蚀不清。
卜骨、卜甲均经过整治,在其背面(少数在正面)有钻、凿、灼的痕迹。绝大多数卜骨、卜甲有凿、无钻、有灼;少数有钻、有凿、有灼,或有钻、无凿、有灼。
刻辞绝大多数为卜辞,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祭祀、天象、田猎、旬夕、农业、征伐、王事等。另外还发现一些地名、人名和方国名等。
非卜辞的刻辞数量很少,有习刻和记事刻辞两种。此外,还发现4片书辞,是朱书,可能是用毛笔写在骨版的背面,字体比较大,笔画粗壮。[3]
这批甲骨出土时多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并与陶器共存。小屯南地的甲骨,大部分属于商王康丁、武乙、文丁时期的卜辞,少量的属于武丁时期和帝乙、帝辛时期的卜辞。[2]
郭振禄《小屯南地甲骨综论》[4] 介绍详细。
考古研究所成了小屯南地甲骨整理小组,对所获的甲骨进行整理,于1980年和1983年先后出版了《小屯南地甲骨》(简称《屯南》)上册(一、二分册)、下册(一、二、三分册)。该书上册发表了刻辞甲骨拓本4589片,下册发表了甲骨刻辞释文、字词索引、部分摹本、甲骨的钻凿形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