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指江河水流奔涌的自然景象,如"长江之水一泻万里,直入东海";引申义可比喻文章气势磅礴或局势发展迅猛。该成语通过"泻"字强化动态意象,"万里"则以夸张手法突显空间延展性[1] 。
现存两种主要文献记载:
李大钊在1924年发表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运用该成语抒发革命情怀
其著作《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亦有"急转直下,一泻万里"的表述[1]
在语法结构中属于补充式偏正短语,常见用法包括:
作谓语:"洪水一泻万里,冲毁堤坝"
作定语:"展现出黄河一泻万里的气势"
作宾语:"文章读来有一泻万里之感"
与多个成语构成语义关联:
同义替换:"一泻千里"(见《现代汉语词典》规范用法))
近义延伸:"一泻百里""一泻万丈"等包含量化修饰的变体[1]
反义对比:"迂回曲折""九曲回肠"等描述蜿蜒水势的成语
在语文教学中被列为正确书写形式。2016年上海初中语文试题将其作为选项B的正确答案,与"人迹罕致"等错误书写形成对比。该验证表明"万里"作为数量词的使用规范,区别于"千里"的同义异形表达。
在文学创作中常被用于:
描绘自然景观:"钱塘潮一泻万里的壮观景象"[1]
比喻历史进程:"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泻万里"[1]
形容艺术表现:"书法作品有一泻万里的笔意"[1]清代蒋士铨《十八滩》中"一泻千里开心胸"的表述,印证了该成语的文学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