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小说月报》创办之初,由王蕴章(莼农)编辑;第3卷第4期起改由恽树珏(恽铁樵)编辑。基本撰稿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戏消遣的言情小说和即兴小说占很大篇幅,为鸳鸯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传播的形势下,商务印书馆不得不顺应潮流作局部改良,重新由王蕴章编辑。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蓬勃发展.
1920年1月第11卷开始进行部分改革,吸收沈雁冰主持新增设的“小说新潮”栏的编辑工作,开始登载白话小说、新诗、译文和论文,刊物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同年11月,由沈雁冰接编。沈雁冰即对刊物进行彻底改革。此时文学研究会正在酝酿成立,沈雁冰为发起人之一,与北京的郑振铎、王统照等人联系,邀请文学研究会同人供稿。
1921年 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编、经过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号以崭新面貌出版,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两年后,沈雁冰辞去主编职务,由郑振铎接任主编。他继承沈雁冰的改革精神,使刊物沿着前两卷的方针前进。[1] 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刊登鲁迅、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多是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等人的新诗。
1923年第13卷起郑振铎任主编后,又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目,这时的《小说月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其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等新人的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下,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锐意改革
1月10月小说月报在第12卷1号发表改革宣言。宣言认为:
一、同人以为研究文学哲理,介绍文学流派虽为刻不容缓之事,而移译西欧名著尤为重要。
二、同人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必将忠实介绍,以为研究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