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亦称军都关、蓟门关,自秦代起为穿越界地的咽喉要道。是历史悠久、著名的长城名关之一,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明长城“内三关”。[3]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1] 《吕氏春秋·有始览》记“山有九塞”,居庸为其中之一。[7] 汉代沿称居庸关(1971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发现《居庸关图》壁画,水门之下题“居庸关”三字[7] ),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1] ,辽金时称居庸关。元代称居庸关为纳钵关。[7]
居庸关在内三关的位置
居庸关,位于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南口镇境内。[1] 包含以关沟为主的天然关隘,及居庸关防御体系。[5] 其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今属延庆区)、居庸外镇(今八达岭关城,又称北口关城)、上关城(旧居庸关城)、中关城(今居庸关城)和南口城(即下口关城)组成五道防御。其中居庸关城为指挥中心。现代一般意义上的居庸关关隘设施,包括居庸关城(中关城)及附属防御设施(含长城、敌楼、箭楼等)。[3]
居庸关的位置
在地形上,居庸关地处温榆河上游河道——关沟中段,东依燕山山脉军都山,西接太行山,两侧高山对峙,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军事必争之地。[3]
居庸关地区地貌特征
军都山八达岭段
居庸关东侧为太行山山脉的高楼山,因山顶有长城敌楼,故名。属太行山山脉,海拔1439米,是昌平区域内最高山峰。主要岩石为侏罗系流纹岩、凝灰岩、石英斑岩,岩层中含铜、钼、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及石棉、硫磺、石英石等矿产。山岭呈北东向延伸,西南与青灰岭、黄崖夹一脉相连。地下水丰富,东侧坡麓有5处泉水向东流汇白羊沟。山区植被以绣线菊灌丛为主,顶部及阴坡有大片椴树、杨树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