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指山体与地面剧烈震荡的自然现象,南朝《宋书·五行志》记载大明六年(462年)鲁郡'地震有声自河北来,山摇地动'即为实证史料。引申义强调抽象层面的震撼效果,如《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描写"五岳摇撼,霎时间天昏地暗,山摇地动"的战场场景。
现存典籍记载呈现多源特征:
宋代文献:吴曾《能改斋漫笔》卷二"鼓角大鸣,地动山摇"为该成语雏形,欧阳修奏议集亦载相关表述[1]
明代用例:凌濛初《二拍案惊奇》卷三十一引用"哭得山摇地动"展现情感强度,军事典籍《练兵实纪》记载火炮"山摇地动,霹雳之声"
现代文学:姚雪垠《李自成》运用该成语表现起义军威势
作为联合式成语,"山"与"地"、"摇"与"动"形成对仗结构。其语法功能主要表现为:
作谓语:例句"大炮轰鸣,震得山摇地动"(引自《李自成》)
作定语:如"山摇地动的巨响"句式常用于修饰自然或战争场面
在古典小说中多用于三种场景:
战争描写:《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展现"山摇地动鬼神惊"的仙魔对战
灾难叙述:《太平天囯歌谣传说集》用"洪杨大炮显神通,山摇地动震坍清妖宫"渲染起义声势
情感表达:《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以"山摇地动泰山崩"喻示人物命运的剧烈转折
从具体物象到抽象隐喻的转化轨迹:
南北朝至宋代:侧重记载地震等自然灾害
元明时期:扩展至军事战争与情感表达的文学修辞
现代汉语:保留本义的同时,广泛用于文学描写、自然现象等领域的夸张表述
与"地动山摇"构成同素逆序词,二者在语义、用法上完全等同[1] 。与其他近义词差异在于:
"排山倒海"强调持续性力量
"山摇地动"更突出空间震荡效果
英语直译为"the mountain swayed and the earth trembled",在《李自成》英译本中采用意译"earth-shaking momentum"以适应目标语表达习惯。日语训读作「さんようちどう」,多用于描写地震灾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