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作品取材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贵州南笼府(今安龙县)爆发的苗民起义事件及清廷镇压行动,四幅图依次描绘剿捕仲苗南笼围解、攻克洞灑当丈贼巢、攻克北乡巴林贼巢、剿净仲苗余党等军事场景。起义由王囊仙、韦朝元等人领导,以布依族为主体,清廷派遣云贵总督勒保率军镇压,最终于嘉庆二年(1797年)平定。《平定仲苗得胜图》通过四幅军事场景记录此次事件,成为清廷宣示政权稳固的重要图像文献[1] 。
作品为册页装铜版刊本,共含4幅独立图版,装帧为1函,尺寸纵51cm、横88cm。单幅图版尺寸为纵51厘米、横88厘米,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上方镌刻乾隆皇帝御题诗文,内容包含战役经过评价及军事策略总结。册页装1函,含4幅图版,创作时间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反映嘉庆二年(1797年)贵州南笼苗民起义及清廷镇压行动。图版边缘标注"平定仲苗得胜图"题名及序号,采用满汉双语标注,图上端镌刻乾隆皇帝御题诗文[1] 。
四幅图版依次描绘以下军事场景:
剿捕仲苗南笼围解:表现清军突破起义军对南笼城的包围,画面以城池攻防战为主体,突出清军火器阵列与步兵协同作战[1]。
攻克洞灑当丈贼巢:展现清军攻占起义军核心据点洞灑、当丈的场景,画面细节包含山地行军路线及营寨焚烧过程[1]。
攻克北乡巴林贼巢:记录清军分兵围攻北乡、巴林等地的战斗,重点刻画骑兵冲锋与起义军溃退形态[1]。
剿净仲苗余党:描绘清军肃清残余势力的扫荡作战,通过村落围剿场景暗示战役结局[1]。
作品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与人物造型技法,同时融入西方铜版画雕刻的明暗处理与透视原理。山石采用斧劈皴勾勒,人物服饰细节保留工笔线描特征,而战场硝烟、建筑投影等则运用铜版画腐蚀技法表现层次感。相较于乾隆时期《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该作品在视觉效果上有所简化,但体现中西技法融合特征,保留了战报式叙事的纪实性特征。作为清代宫廷战图系列的重要组成,该作品反映了18世纪末中西绘画技法融合的阶段性成果,为铜版画本土化研究提供实物例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