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人"由"平""常""人"三语素复合而成:
"平"取"普通、均等"义,源自《论衡》"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的朴素哲学观
"常"含"恒久、普遍"义,如《东观汉记》"光武皇帝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为平常小儿"
"人"特指社会成员,限定词汇的指称范畴
该组合形成强调"普遍性与常态化"的语义场,与"非凡人""圣贤"等概念形成对立[2] 。在《老残游记二集》中,"倘是个平常人到也没啥"的表述,即通过假设句式突显其平凡属性。
作为定型复合词,"平常人"的历时演变呈现三个阶段:
先秦萌芽期:"平人"见于《黄帝内经》,"常人"载于《战国策》,构成词汇发展的前形态
汉唐整合期:《后汉书》梁鸿相关记载中'凡人'的表述,暗示'平常人'概念已具雏形
明清成熟期:该时期白话文学作品(如《老残游记》)使用,推动词汇定型
2024年汉语词典编纂中,该词被明确标注为"现代汉语常用词",其国际音标标注体系(2024年12月资料)确立当代规范读音。
词汇承载中国传统社会的阶层认知:
儒家视角:与"君子""圣人"形成伦理层级,如韩愈《伯夷颂》"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
道家阐释:体现"抱朴守拙"思想,明代李贽《复耿侗老书》称"平常即新奇"
世俗认知:反映平民自我认同,《盐铁论》"断已然凿已发者,凡人也"展现实用主义特质
现代社会语境中,词汇衍生出双重意象:
积极层面:象征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如"外星人打扮如平常人"[1])
消极层面:暗示能力局限(如"火箭科学家也会像平常人一样遇到问题"[1])
与相关词汇存在语义微差:
素人:即平民、平常人、朴素的人,强调未受专业训练属性,含"天然淳朴"褒义
凡人:多用于宗教哲学语境,基督教文化中对应"sinner"概念
庸人:带有贬义,如《爱词霸词典》标注"平庸"内涵[1]
在语用选择上:
法律文书多用"普通人"保证表述严谨
文学创作偏好"平常人"以营造生活气息
新闻报道倾向使用'民众'体现群体特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