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性作为评价历史成就的维度,其概念可追溯至古代中华文化。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首次记载“创新”一词,提出“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2] ,标志着创新精神在制度变革中的明确表述。在此之前,《周易》的“日新”观念与《礼记·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等思想,已为开创性奠定了哲学基础[2] 。
中华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成为唯一绵延五千余年未中断的文明[2] 。这种创新性体现于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变革中,如典籍思想演进、技术工艺革新等。截至2023年,创新性被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核心动力[2] 。
工匠文化历经自然经济、工业经济至虚拟经济时代,从手艺工匠到数字工匠,其“专精特新”的文化价值始终贯穿[3] 。工匠精神强调创新与敬业,通过“知行能成”的价值形态,促进人类高质量发展,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