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泰国北部的素可泰,素可泰王朝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语中意为“幸福的黎明”,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一个城市;后来当地泰族人起义,夺城掠地,在这里创建起泰国的开国王朝。历史记载,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泰国繁荣昌盛,疆域远远超过现版图,尤其是兰甘杏大帝在位时首创泰国文字和暹罗最早的宋加洛陶瓷业,开创了泰国历史的新纪元。[2]
1347年,素可泰时代衰落后,乌通王迁至该大城府建立新都。
1350年,乌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脱离素可泰王国宣布独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国,不久吞并素可泰王国,被中国明朝封为暹罗国王。明永乐元年成祖又赠暹逻王金银大印,暹逻王也遣使谢恩。
大城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时父亲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专制帝王,并采用神王的头衔。在这个时期的早期,大城的统治向邻近的泰公国扩张,并与其邻国发生冲突。
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
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国灭亡。大城时代历417年,共有33位君主。
阿瑜陀耶王国灭亡后,中国广东潮汕人郑信在泰国东部招兵买马击退缅军,并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国家,建立了泰国第三代王朝吞武里王朝,郑信决定将都城从大城迁移到靠近海的地点,这样有利于对外贸易,并且万一缅甸重新进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统一暹罗,奠定了现代泰国的基本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