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西部有两条大河,东边一条叫底格里斯河,西边一条叫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流自今土耳其境内为源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去,经过叙利亚和伊拉克,直至波斯湾入海。两河沿岸的文化在历史上十分发达,有文物考证的文化期大约最早是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如铁尔-哈松(Tell-Hassuna)文化、铁尔-哈拉弗(Tell-Halaf)文化和埃尔-欧贝德(El-Obeid)文化等阶段,时间从公元前6000年前至公元前3500年左右。后又经历了几个大的王朝,文化上的繁荣,几乎达于世界文化史之冠。
这些文化反映的社会性质是古代奴隶占有制社会,前后总共约延续了3至4千年。历代的主要王朝有: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喜特、米坦尼、亚述、新巴比伦等。美术史上常称这个地区的美术为美索不达米亚美术。苏美尔文化是两河流域早期文化阶段,它体现着迄今人类文明所知的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一种文化水平。但真正认识这个时期的文化,却是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事,直到本世纪30年代,人们对苏美尔文化才能画出一个较为系统的面貌。
当那些巨大的建筑废墟、精湛的美术工艺品被大量发掘出来以后,人们不禁对苏美尔王朝这个东方古国的文明之早熟发出惊叹。我们这里所欣赏的是苏美尔时期的一块建筑物饰板残片,它反映着公元前3000年中叶所达到的水平。苏美尔王朝先后建起了许多城市,拉伽什城是第一位国王乌尔-南歇的统治中心。
在古代社会,一个城邦国家抵御外侮或入侵所取得胜利的首要标志,就是修筑神庙。建造巨大的庙宇来祈求社稷强盛,需要集中许多工匠和艺术名匠。这一块建筑饰板上的浮雕形象,所描绘的正是国王乌尔-南歇的事迹:饰板片上的浮雕图像分上下两层,上层刻乌尔-南歇亲自头顶一篮泥砖,带领民众和随员参加修庙劳动;下层刻的是国王坐在宝座上向臣僚们诉说着什么。乌尔-南歇的身材要比其他人物高,借此突出他与众不同的地位。此种构图手法在奴隶社会的美术作品中带有普遍性。饰板的底纹是苏美尔的象形文字,它记载着国王的生前功绩。此外,在苏美尔石雕残片中,还可以找到另一些有关立碑勒石的雕刻,直接用文字记载苏美尔王乌尔-南歇一些施政事迹,诸如开筑运河,为神庙捐施等,这些文字是考古学上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