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于1938年2月在伦敦成立中国分会。为扩大反侵略理念传播,分会决议创办《反侵略》周刊,首期于1938年9月3日在汉口特三区怡和街13号正式刊行[1] 。该地址作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在华核心机构驻地,成为战时重要宣传阵地。
作为国共合作时期统一战线刊物,明确承担三项使命:
揭露日本侵华暴行与国际反和平本质
系统阐述反侵略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
报道全球反法西斯战争动态刊物通过社论、专题报道等形式,构建起"中国抗战是世界反侵略先锋"的论述框架[1]。
1938年创刊号社论提出国际反侵略四项基本原则:
维护国际条约神圣性,谴责单方面撕毁条约行为
推动国际军控协议落实,禁止军火贸易暴利
强化国际联盟集体安全机制
建立国际争端调解专门机构[1]
刊物深度剖析日本侵华与德意扩张的内在关联,指出国际反侵略运动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一项为"确认条约之尊严",强调维护国际条约效力以遏制侵略行为;第二项为"运用国际协定减缩及限制军备并取缔军火制造及贩卖牟利",主张通过国际协议控制军备扩张;第三项为"增强国联力量以运用集体安全及互助组织";第四项为"在国联组织内建立有效机构调整国际争端"。社论指出中国作为反侵略前沿阵地,已通过抗战实践维护条约义务,并呼吁继续坚持抗战以推动四项原则的实现[1] 。
现存文献显示:
刊载日军暴行实地调查26篇,包含未见于其他文献的江北游击队抗战记录
收录国际反战团体声援中国声明43份,涉及21个国家
出版者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出版地为湖北汉口特三区怡和街十三号,创刊日期为1938年
2014年学界调研确认该刊保存完整度相较同期期刊高出35个百分点。2021年数字化工程完成1-4卷扫描存档。
实物刊物呈现鲜明战时特征:
采用土纸印刷,规格为25cm×17cm
封面刊头沿用创刊号书法体设计
内页附"抗战日历"栏目标注重要纪念日
设置"国际来鸿"专栏刊载海外读者来信
该刊发行网络覆盖全国27个主要城市及海外9个华人社区。1939年2月载文《反侵略与民众动员》被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成为抗日根据地宣传教育材料[1]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撰的《华北治安战》将其列为'重点监控宣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