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protractedwarfare)在整个抗日过程中,最早提出持久战的是毛泽东。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其文“虽然如此,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我们说,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这是事实,这是一方面的事实。现在我们又说,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
1937年,蒋百里的《国防论》发表于上海《大公报》,其中指出“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因为德国当年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决,其过失正与当年相等。”文中仅零星提到了“持久”的概念和意识。
辨析:1923年的时候,蒋百里正同胡适组织新月社,宣传自由主义思想。1925年,任吴佩孚总参谋长,因吴不“讨奉”而辞职,去上海投孙传芳。1929年,支持原湘军将领唐生智起兵“倒蒋”,于1930年被蒋介石关进监狱。1933年,奉蒋介石之命赴日本。1935年,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1936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后提出建设空军的建议。1937年发表《国防论》。在《国防论》中蒋百里论述的也只是如何建设和改良中国国防体系等理论,并未提及具体与日战略。
1938年5月,毛泽东著《论持久战》。
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有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持久战。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战役、战斗的持久战,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况和需要下进行。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但也有的主张以持久战疲惫、消耗对方,尔后击败之。
在军事战役中持久战的进行需要有充足的食物与坚固的防御才可保证持久战的成功。
有些持久战利用《缓兵之计》如《三国演义》中定军山黄忠与夏侯渊一战,黄忠与法正躲入山中,使夏侯渊认为自己已将黄忠围住,守在烈日下想以持久战制胜,但黄忠与法正则躲在阴凉处坐着等待夏侯渊全军疲倦。最后夏侯渊的将士疲劳不堪,黄忠一举消灭夏侯渊。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