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谈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
第一是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禅门语录,理学语录,白话诗调曲子,白话小说。第二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年之中,渐渐的把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推行到了全国的绝大部分。第三是我们海禁开了,和世界文化接触了,有了参考比较的资料尤其是欧洲近代国家的国语文学次第产生的历史,使我们明了我们自己的国语文学的历史,使我们放胆主张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学革命。
此外,还有几十年的政治的原因。第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第二是满清帝制的颠覆,专制政治的根本推翻,中华民国的成立(1911-1912)。这个政治大革命虽然不算大成功,然而它是后来种种革新事业的总出发点。
文学史上的变迁,其中各有多元的,个别的,个人传记的原因,都不能用一个“最后之因”去解释说明。
至于我们几个发难的人,我们也不用太妄自菲薄,把一切都归到那“最后之因”。白话文的局面,若没有“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至少也得迟出现二三十年。
中国新文学(后来称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的文学革命为开端。至此,中国古代文学终于被现代文学所取代,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学术界近些年有人试图把百年中国文学整合贯通,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起始于晚清(鸦片战争后的1895年),近代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但我认为在语言,文体,审美观等几个有关文学的几个关键问题上的突变还是起始于1917年发端的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并非单纯的文学运动,它是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的目的是人的解放。
它的主要内容有:高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引进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平等学说,社会进化论等资产阶级文化思潮,抨击以“孔教”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批判专制制度与文化,反对外来侵略与殖民主义,主张民族的独立解放。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端的标志:《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随主编陈独秀迁到北京)。
1915年9月—1919年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初期。主要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宽泛意义上的思想启蒙运动。
从五四开始,反帝与政治的需求上升,加上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传入,这场思想启蒙运动逐渐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当时还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在《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了“科学”与“人权”(民主)的口号,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1919年1月,陈独秀把这六条归结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民主Democracy音译德莫克拉西/科学Science音译赛因斯)“我们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