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正(1911年—1945年),原名文立征,字国遒,湖南省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人。其父文九德,从小种田,后来考取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北伐军第八军的团长,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少将总队长。文立正读完小学后,攻读“四书”,“五经”约两年,1927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1934年7月高中毕业。在高中读书期间,曾在自己家里为贫苦儿童办了一所半日制学校,自己参与讲课,免费发给书籍和学习文具。1934年秋,文立正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在北平读书时,他积极参加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爱国学生运动,抗议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同警察的水龙、大刀进行了英勇的搏斗。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文立正随平津流亡学生来山东济南,接受我党地下组织的安排,进入韩复榘的第三路军抗日军政人员训练班,此时他化名赵宓。1937年10月,他到鲁北武城县任政训员。山东全境沦陷后,他到武汉寻找党的关系。1938年3月经李锐、谢文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由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至徐州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工作。徐州沦陷前,他随郭子化、张光中进入抱犊崮山区,参加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当年初夏,文立正到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军任政训处副处长。6月朱道南带领部队到山外的峄县地区活动,联合当地几支抗日武装,成立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文立正奉命到倾向我党的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区特种工作团第三总团第二分团第五大队邵剑秋部工作,公开名义为政治教官,开始负责在白楼村主办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的抗日青年训练班,不少人经过训练班的启蒙教育,后来成为革命的重要骨干。在邵部工作不足半年,他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开展工作,部队南下清江,在宿迁战斗之后,哗变北返。文立正在部队北返途中争取原二分团军事参谋翁剑秋一同回到了鲁南特委。
1939年初,文立正和朱道南等人去国民党鲁南专员张里元部所属保安五旅充当政治部主任,做争取改造土匪部队的工作。半年后,值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鲁南,上级鉴于保安五旅经过工作,虽有成效,但难以彻底改造,决定撤出我党工作人员。文立正于同年秋重回邵剑秋部,做改编该部为一一五师运河支队的工作。10月,在邵部驻地潘楼,他与邵剑秋一道召开干部会议,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得到全体与会者对参加八路军的一致赞同。1939年底,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发布命令,将邵剑秋等四部编为运河支队,文立正任政治处主任。1940年底,文立正任运河支队副政委,带领部分部队编入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五团。1941年3月,文立正被派往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任政治处主任,之后又调第一军分区。1943年春,活动在枣庄、临城一带的独立支队政委孟昭煜遭伪军杀害,时值文立正随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在独立支队检查工作,上级决定他任独立支队代理政治委员兼铁道游击队政委。1943年春,独立支队完全分散活动在敌占区,环境极为恶劣艰苦,文立正和战士同甘共苦,狠抓部队政治思想工作,重视组织纪律的整顿,手把手地教战士学习文化,对铁道游击队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