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无""恶""不""作"四字构成[2] [3] ,其中"恶"指代各类违法行为或道德败坏之事[4] ,字面义为"没有一件坏事不去实施",引申为极端恶劣的品行[1] 。英语对应翻译为"commit all sorts of crimes"或"do every sort of evil thing"[2] ,常见于描述盗匪暴行或侵略者罪状[3] 。
该成语在清代文献中高频出现: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书》揭示南宋朝廷'对内压榨百姓,无恶不作'的统治方式[3]
《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三回记载:'这个程大姐……无般蹅践,无恶不作'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描述:'他本是个包揽词讼,无恶不作的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侵略者'每到一地便抢掠屠杀,无恶不作'[3] 。春秋时期齐鲁边境的柳下村起义首领展直,被奴隶主阶级诬称为'暴戾恣睢,无恶不作',体现该成语在历史斗争中的话语应用。
结构类型:主谓式构成的紧缩结构
功能属性:常作谓语(如"侵略者无恶不作")或定语(如"无恶不作的盗匪")[4]
语音规范:"恶"读音为wù,区别于"恶心"的ě音
字形区分:"作"不可替换为"做"
与"无恶不为"构成完全同义关系[1] [4] ,与"作恶多端""恶贯满盈"互为近义词。反义词体系中,"舍己为人""乐善好施"形成语义对照。在成语接龙应用中,可延伸为"造恶不悛""不见后世无恶不造"等表达[4] 。
《史记》记载的"暴戾恣睢"典故常与"无恶不作"并用,明代《百喻经·诈言马死喻》通过佛教寓言阐释"不行正道,无恶不造"的因果报应。现代汉语词典普遍将其定义为"没有哪样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4] ,保持语义解释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