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这个族群分布于云贵川广大地区。“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又写作“昆”“昆弥”或“昆渳”。南诏、大理时期,昆明族居住的地方,渐为乌蛮、白蛮占有,昆明族才被迫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开始作为地名出现。[186]
约30000年前就有人类(“昆明人”)生活在今呈贡县大渔乡龙潭山一带。他们聚居洞穴,使用火塘,集体渔猎,并处于氏族公社阶段。新石器时代,滇池周围的居民已造屋定居,有较为发达的渔业,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农业。楚顷襄王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楚将庄矫率众到达滇池地区,因归路被秦国所断,遂留在滇池地区,做了滇王。当时滇国的地域范围大致为北至现今四川会理,东至现今曲靖,南至现今文山,西至现今楚雄,中心在今滇池、抚仙湖与星云湖周围,都城在今晋宁县晋城。滇国曾在今昆明市附近筑苴兰城、谷昌城。[178]
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征服滇国周围部落,滇王归汉,并设益州郡在滇池县(今晋宁县晋城附近),将滇池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187] 西汉初年以来大量汉族移民来到昆明地区,汉族移民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动了郡县的发展。[188]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四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从滇池(今晋宁晋城)移至味县(曲靖),[189] 并实行“和抚”政策对大姓进行团结和利用。[190] 晋武帝泰始六年(公元270年)至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晋王朝将益州所辖南中7郡中的建宁、兴古、云南、永昌4郡划出,设置宁州。当时的南夷校尉利用权力对少数民族进行压榨,引起了地方叛乱,导致郡县的频繁废置和调整。咸和七年(公元332年),李雄推翻了东晋王朝在宁州的统治。后被霍氏、爨氏等地方大姓所控制,[191] 曲靖以西的爨地,史称“西爨”,今昆明属“西爨”范围。[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