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来之不易"由"来""之""不""易"四字构成,其中"来之"为动宾结构,表"使之来"的使动含义[1] 。整体涵义可分解为:
基础词义:指财物的获取或事情的成功需要通过艰辛努力才能实现[1][2]
引申词义:强调事物达成过程中付出的时间、精力等隐性成本,如2024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中"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来之不易"的用法
否定式强调:通过"不易"的双重否定结构突出实现过程的困难性
该成语典出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原文通过生活细节阐述节俭理念。其中"来处不易"经演变简化为现代成语"来之不易",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扩展了应用场景[2] 。
在句法层面具备以下特征:
结构类型:属偏正结构成语,前二字"来之"为修饰成分,后二字"不易"为核心表意
句法功能:
作主语,如"来之不易更显珍贵"[2]
作宾语,如"深知成功来之不易"
作补语,如"成果取得来之不易"[2]
搭配特征:常与"当思""应知"等认知动词连用,形成"当思来之不易"的警示句式
近义词群:来处不易、难能可贵、谈何容易
反义词群:轻而易举、唾手可得、易如反掌[2]
语义区分:与"难能可贵"相比更强调过程艰难性;与"谈何容易"相比更具书面语特征
生活场景:劝诫节俭时引用"粒粒米饭皆来之不易"
学术语境:论证科研成果时使用"技术突破来之不易"
教育领域: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中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2]
社会评论:分析发展成就时指出"经济增长来之不易"
语音规范:"不"读作bù,不可误读为bú[2]
书写要点:"易"字不可误写为"移"或"宜"[2]
文化衍生:衍生歇后语"长工的血汗钱——来之不易"
跨语言对照:英语译为"hard-earned",德语作"schwer erreichbar"[2]
结构误解:易将"来之不易"拆分误解为"来到这(地方)不容易",实则"来之"为古汉语使动用法[1]
应用泛化:不宜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如"春雨来之不易"),应专注人为努力达成的成果[2]
时代误用:现代语境不延续原典中单纯指涉物质财富的用法,已扩展至抽象概念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