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小雅·何人斯》)——对我们而言,这中国君子(最早的汉语诗人)的原初精神感觉是远古的漫夜,深邃得有如——借用特拉克尔喜欢的语词——“纯粹的蓝色”。面对这已然如蓝色灵光的远古精神感觉,现代诗人若有所失,难免会寻问属于自己的——亦即现代的所在——死亡。如果死亡属于人,“不愧于人”则不够,应愧对死亡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27岁的现代德语大诗人特拉克尔在战争前线因服毒过量而死。
《静一述林》总序
愧对蓝色的死亡
献给80年代的情谊(代序)
诗集
致妹妹
澄明的秋天
深渊
诗篇(第二稿)
献给K.克劳斯
死亡临近(第二稿)
阿门
傍晚之歌
三窥亚麻布致E.布施贝克
夜歌
埃利昂
梦中的塞巴斯蒂安
童年
时辰之歌
途中
风景(第二稿)
致男童埃利斯
埃利斯(第三稿)
霍亨堡(第二稿)
梦中的塞巴斯蒂安——献给A.洛斯
沼泽地(第三稿)
春季
兰斯的傍晚(第二稿)
僧山(第二稿)
卡斯帕尔·豪斯之歌~献给B.洛斯
恶之转化(第二稿)
孤独者的秋天
公园
冬天的傍晚(第二稿)
被诅咒者
索尼娅
追随
秋魂(第二稿)
阿弗娜(第二稿)
孤独者的秋天
死亡七唱
逝者之歌
《勃伦纳》诗篇
遗作
散文选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小雅·何人斯》)——对我们而言,这中国君子(最早的汉语诗人)的原初精神感觉是远古的漫夜,深邃得有如——借用特拉克尔喜欢的语词——“纯粹的蓝色”。面对这已然如蓝色灵光的远古精神感觉,现代诗人若有所失,难免会寻问属于自己的——亦即现代的所在——死亡。如果死亡属于人,“不愧于人”则不够,应愧对死亡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27岁的现代德语大诗人特拉克尔在战争前线因服毒过量而死。这死恐怕不能算自杀,兴许是意外;可是,从特拉克尔留下的诗作来看,诗人似乎早已踱入死的国度——不是有一束诗的标题就叫“逝者之歌”吗?“逝者”在哪里?他“栖居在夜的蓝色灵光里”,“周围凛然环绕着清凉的蓝光和秋天的余晖”——这个“他者”想必是诗人自己。20世纪刚过去那年(2000年),德国一位资深文学史家出版了一本书叫做《20世纪五大德语诗人》,似乎要为20世纪的德语诗界确定谁获得了历史的迷离目光的挽留——5个诗人的名额不是事先定下来的,而是有多少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