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字面指洗净双手停止劳作,比喻双重含义:
停止非法活动:特指终止抢劫、偷盗等犯罪行为,如《人民日报》1949年6月刊载"我们有几个弟兄想洗手不干了"
结束职业行为:如文献中盗贼改行"在河工上充了一个夫头"的案例[1]
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明确记载:"小人从前原也作些小道儿上的买卖,后来洗手不干,就在河工上充了一个夫头"[1] 。该例句完整呈现成语原始语境,证实其作为固定短语的文献起源。
结构特征:由"洗手"(动作)与"不干"(结果)构成连动关系[1]
感情色彩:含积极评价,暗含改过向善之意[1]
应用限制:
多用于主动终止行为的语境
常见于法制教育、社会纪实等文本类型
近义对照:
洗心革面:强调内心层面的彻底转变[1]
改邪归正:侧重行为路径的根本调整[1]
反义对比:
执迷不悟:凸显坚持错误行为的态度[1]
死不悔改:强调顽固拒绝改正的决心[1]
发音要点:
"手"读作shǒu(非sǒu)[1]
"干"读为gàn(非ɡān)[1]
典型用例:
法律教育场景:"盗窃惯犯仅靠道德感化难以洗手不干"
职业转换表述:"发现事情不诚实便立即洗手不干"[1]
英语对应表达为"wash one's hands of sth.",如国际交流中可译作"He decided to wash his hands of the dishonest business"[1] 。该译法准确传达终止参与的语义内核。
文献中存在"洗手不作"的异文记载,虽用字不同,但两部《儿女英雄传》版本均指向相同语义。现代汉语规范以"洗手不干"为通用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