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倦不堪"由"疲倦"与"不堪"两个语素构成:前者指身体或精神上的疲劳感,后者表示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语素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语义结构,强调疲劳程度突破承受阈值的状态。与"筋疲力尽"相比,两者都表达极度劳累,但前者侧重主观感受的不可承受性,后者更强调体力完全消耗的客观状态。
该成语在语法使用中呈现以下特点:
句式搭配常与"弄得""使得"等使动结构连用,如"长途跋涉使得众人疲倦不堪"
作定语时需加结构助词"的",如"疲倦不堪的旅人倚树休息"
作补语时多用于描述行为结果,如"工作到疲倦不堪的程度"
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显示,该成语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是口语的2.3倍,多集中于文学描写与事务性文本中[1] 。
目前可考的最早出处见于1963年出版的《武松演义》第十回:"那妇人已被打得皮开肉绽,疲倦不堪"。该用例完整呈现成语的现代语义特征,通过具体场景刻画展现人物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疲惫状态[1]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尚未发现该成语的用例,这表明其定型时间应在近现代。
与相似成语存在以下差异:
筋疲力尽:侧重体力完全耗尽的状态,语出汉代典籍《焦氏易林》"牛疲力尽,乃至终废"
心力交瘁:专指精神与体力双重透支,首见于冰心《两个家庭》"心力交瘁地支撑着"
疲惫不堪:与"疲倦不堪"语义高度重合,但前者的"惫"字更强调体力衰竭的客观状态[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现代汉语规范化进程,该成语逐渐脱离方言特征进入共同语体系。1984年版《现代汉语成语词典》首次将其列为正式条目,标注为"现代新生成语"。新世纪以来,在职场文化与健康话题讨论中,使用频率呈现年均12.7%的增长率[1] 。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该成语被归入HSK五级词汇表,教学要点包括:
与"累""疲劳"等单音节词的强度对比
贬义色彩在语境中的适用性限制
补语位置的句法功能训练常见偏误表现为误加程度副词(如"非常疲倦不堪")或误用褒义语境[1]。
除原始出处外,当代文学中的典型用法包括:
贾平凹《废都》:"夜夜应酬令他疲倦不堪,却还要强打精神"
毕淑敏《红处方》:"护士们穿着防护服工作,每个班次下来都疲倦不堪"此类用例多用于刻画现代社会中高强度压力下的人物状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