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描述性叠词,"红扑扑"由单字"红"与叠音后缀"扑扑"组成,通过声音重复强化对红润状态的视觉呈现。其核心语义聚焦于人体面部的自然红晕,既包含健康红润的褒义色彩(如"双颊红扑扑的婴儿"),也可用于特定情境下暂时性面部充血(如"饮酒后脸色红扑扑")[2] 。注音符号标注为ㄏㄨㄥˊㄆㄨㄆㄨ,其中"红"字严格采用第二声发音,排除了多音字干扰。
权威汉语词典均将"脸色通红的样子"列为标准释义,强调其描摹面部血色的功能[3] 。部分辞典扩展解释为"红润的脸色",突出健康状态下的自然面色。《国语辞典》特别指出该词多与"的"字连用构成"红扑扑的"形容词短语,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或定语。
人物描写:"那娃儿双颊红扑扑的,着实可爱"(通过对比肤色突出孩童健康状态)
环境对比:"刚进屋时脸煞白,暖和过来又变得红扑扑的了"(体现温度变化对肤色的影响)[2]
行为关联:"喝了几杯酒,脸上红扑扑的"(展示外部刺激引发的面色变化)[3]
在跨语言词典中,该词语对应:
西班牙语"colorado"(侧重颜色描述)[1]
英语"flushed"(强调暂时性充血)与"rosy"(侧重健康红润)
红扑扑(表示脸色通红的样子)
"扑扑"作为后缀构成系列形容词,形成具有相同构词法的词语族群:
香扑扑(形容浓烈香气)[2]
红扑扑(形容脸色通红的样子)[2]
粉扑扑(描绘淡粉色状态)
与同类形容词的语义差异:
红扑扑:形容脸色通红的样子,多用于人(如'那娃儿双颊红扑扑的')[2][3]
红扑扑:侧重脸色通红的样子,常见于人物描写(如'红扑扑的脸儿')[1][2][3]
在书面语中需注意:
必须配合"的"字构成完整形容词结构(如"红扑扑的脸蛋")
避免与指代其他主体的同名词混淆(如"红扑扑"不用于描述非生物颜色)
受ABB构式限制,不可拆分单独使用"红扑"或改变叠音形式[2]
语言学者关注其构词特征:
属于三叠式形容词,符合汉语ABB型词语的韵律规则
"扑"字本义为"轻击",在此虚化为状态后缀,失去原有动作含义
与单音节形容词"红"相比,叠音形式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