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中国的经济带是全国统一的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为因地制宜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每一个经济带,应根据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扬长避短,发展一个或数个具有全国或区际交换意义的专门化部门以及辅助性部分,自给性部门和基础设施,使区内国民经济个部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
经济圈,是作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个经济用语,它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区域,以一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作为核心经济增长极,形成发展程度和特点各不相同的内、中、外都市经济圈层。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在内部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与群体性,与外部有着比较明确的组织和地域。
经济带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带状地域经济单元。 经济带是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一个和几个大城市作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或经济走廊。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经济地理学(二级学科)。
都市圈,又称都市区、大城市圈。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通常指Ⅰ型大城市(中心城区300~500万人),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Ⅱ型大城市(中心城区200~300万人口)。
都市圈的合理半径,以100~150公里为宜(半径小于100公里,难于就近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也不利于废弃物的就近消纳和可持续发展等),最远不宜大于200公里(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市,实现1小时通勤;中心城区与圈内镇村,能当天来回,办事方便)。
经济带(或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由多个相邻的都市圈组成,经济带内大城市间的距离,以200~300公里为宜(小于200公里,难于就近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也不利于废弃物的就近消纳和交通畅通等,容易形成严重的城市群病),最远不大于400公里(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市,实现1小时通勤;中心城区与圈内镇村,能当天来回,办事方便;大于400公里,会造成大片被边缘化、贫困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