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实率是禾谷类作物产量构成的核心要素,计算公式为饱满谷粒数与颖花总数的百分比比值[3] 。颖花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花序结构,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结实潜力。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 2258—2020)进一步明确,早稻花期阴雨影响等级的判定需基于结实率降低幅度,并建立估算模型Z=90%-Y(Z为结实率,Y为受损值)。
2022年玉米灌浆期的监测显示,土壤墒情适宜、昼夜温差大及功能叶活性强等因素可促进籽粒灌浆,维持正常结实率[1] 。水稻花期遭遇连续阴雨时,平均日结实率降幅达5%-35%,其中特重影响会直接导致产量锐减。
保花肥施用可减少颖花退化,促花肥则增加颖花基数,二者通过调节库源关系间接影响结实率。扬州大学作物栽培题库指出,维持适宜叶面积指数(LAI)能优化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结实率。
库限制型品种因颖花量较小,结实率较高且稳定(如父本R78达85%);源限制型品种则因库容量过剩,结实率波动较大(区域试验中最低值未低于70%)。
广西农科所10年观测数据显示,水稻结实率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达0.89,显著高于有效穗数(0.72)和千粒重(0.68)[2] 。2021年‘汇两优78’区域试验中,每穗总粒数210.7粒的条件下仍保持81.8%的结实率,配合28.9克千粒重,实现亩产638.56千克。
浙江省标准(DB33/T 2258—2020)将早稻花期阴雨影响分为四级:
轻度影响:结实率降幅5%-15%
中度影响:降幅15%-25%
重度影响:降幅25%-35%
特重影响:降幅超35%
在水稻品种‘汇两优78’(2025年审定)中,父本R78的结实率特性通过遗传改良,使该品种在多种环境下维持80%以上的结实率,抗稻瘟病能力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