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境古为阴国,因位于荆山之北而得名。治所在今袁冲区古城水库淹没区内。春秋时绝,为楚属地。“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下阴城址在今傅家寨附近。[21]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设酂、阴二县,酂县故城与下阴相近,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 共24张 老河口市风光
两汉沿袭秦制,高祖五年(前202年),封萧何为酂侯,“食邑八千户于此”。东汉光武帝封邓禹为酂候,“食邑万户于此”。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得荆州,以南阳西为南乡郡,辖酂、阴等八县,南乡郡城临汉水,在县境内。曹魏时期一度名称南乡县。
西晋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以其地为顺阳王封地,改南乡郡为顺阳郡,辖酂、阴、筑阳三县,郡治设于酂城,曾称顺阳县。西晋永嘉(307年~313年)中,城没于汉水。
南北朝,战争频仍,郡、县设置多有变迁。
唐初,置酂州,旋废。贞观八年,阴城县并入谷城县,改称阴城镇,隶属襄州。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以阴城镇建光化军,境内另设置乾德县,属光化军。熙宁五年(1072年),废军,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取“光大王化”之意为名,属襄州。元祐初年,复光化军,领乾德县,属京西南路。[21]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光化县,属南阳府,至元十九年(1282年),属襄阳路。
明洪武十年(1377年),光化县并入谷城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光化县,属襄阳府。
清,设置光化县,属襄阳府。
民国元年~民国三十七年(1912年~1948年),置光化县,先后属襄阳道、第八、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置老河口镇,为光化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