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
1915年,考取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今常州中学)。
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
1923年,胡焕庸在南高师毕业,即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同年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
1928年9月,回国担任中央大学地学系教授、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1930年,中央大学地学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质系,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
1930年代,地理学界有“南胡北黄”之说,江南以胡焕庸教授为首,北方以黄国璋教授为首。中央大学地理系迁川后,缺乏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教师。为此,胡焕庸改教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课程,并且结合教学工作完成一系列的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专著,并公开出版。
1940年代,和张其昀被遴选为全国地理学领域的两位部聘教授。1941年中央大学研究院成立地理研究部,胡焕庸任主任。
1953年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2] (今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
1957年,胡焕庸在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人口地理研究室,这是全国大学中第一个有关人口的研究机构。
1998年4月30日,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98岁。[3]
学习时代
胡焕庸幼年丧父,家境清贫。1912年,他读高小。当时的高小,已开英文课。英文教员路芹祥在课外帮助他阅读供中学生阅读的《泰西五十轶事》,从而使他为以后学习多种西方语文打下了基础。1915年,胡焕庸考取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今常州中学)。在这里,艰苦的生活激发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而教师们诲人不倦的精神,也给他留下为人师表的榜样,并且影响他的一生。
胡焕庸在中学毕业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的高潮。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国家前途未卜的时代,是呼唤青年人关心国家前途和世界形势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青年时代的胡焕庸决心走上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道路。
地理教育家
胡焕庸在地理学上有多方面的贡献。所有这些贡献都是在教师的岗位上完成的。因此,他首先是一位地理教育家。他长期的教师生涯,先是在中央大学地理系,以后是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度过的。
我国近代的地理教育是从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以后是中央大学地理系)开始的。创办这个系的是竺可桢。继承竺可桢所开创事业的是胡焕庸。他于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1923年,胡焕庸在南高毕业,即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春,他回到南京补读东大的学分,取得东大理学士学位。当年,他乘船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