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唐宋时,开化农民就有以舞草龙庆丰收、迎龙神的民间娱乐习俗。元末明初达到鼎盛。据苏庄镇富户村汪氏宗谱记载,元末至正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于江西九江,受挫后退至浙江云台(即今开化苏庄镇)休整。此时又值中秋,当地百姓杀猪宰羊、舞草龙犒劳红巾军将士。朱元璋观看了草龙舞后,称草龙为“神龙”并提诗一首:“岁到中秋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满天星斗拱明月,拂地笙歌赛火龙”。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当地人认为龙是帝王化身,应有銮驾相伴,便扎制了“宝扇”、“桂花树”、“人物像”、“吉字匾”,还有“蝴蝶”、“飞鸟”、“天鹅”、“鱼、虾、蚌、鳖”等水族动物与草龙伴舞,增添了苏庄草龙的特色,这一表演形式一直传承至今。
苏庄舞草龙与其他各地舞草龙最大的不同,就是有“銮驾队”,传说这和明太祖朱元璋有着关联。公元一三六二年中秋夜,朱元璋兵败九江退至苏庄,刚进贵峰村(今苏庄镇富户村)时,正逢村民舞草龙,只听村民高喊“龙来了!龙来了!”,忽见远处一条红光闪闪的火龙腾空飞舞,非常好奇,看得津津有味,拍手叫绝,不由自主的说“真神龙也!”,边看边想:“本王一到,龙便飞舞欢腾,民众还喊‘龙来了’,真是个好兆头,是否神灵暗示我要登龙位做皇帝了。”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当地人认为龙是帝王化身,应有銮驾相伴,便扎制了“宝扇”、“桂花树”、“人物像”、“吉字匾”,还有“蝴蝶”、“飞鸟”、“天鹅”、“鱼、虾、蚌、鳖”等水族动物与草龙伴舞,增添了苏庄草龙的特色。 苏庄草龙
中秋节舞草龙是苏庄村民的一件盛事。农历八月正逢收获季节,农忙过后,全村男女老少就在祠堂里,忙着用刚从田里割下来的新鲜稻草捆扎草龙。中秋节这一天,当夜色降临时,吃过团圆饭的村民们纷纷赶赴村中祠堂。祠堂内此时灯火通明,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时辰一到,族长(村里的年长者)一声令下,村民们点燃火把,争先恐后地把密密插在草龙身上的香火点燃。据说谁家点燃的香火越多,谁家来年收成就越好,来年日子也越旺盛。其景颇为壮观。
上好香后,在族长的带领下,一家出一名人丁,不分男女,身着当年红巾军的服装,个个虎虎生威,步伐矫键,高擎香火草龙,从祠堂内蜂拥而出,伴随欢快的打击乐声,飞舞狂奔,穿棱于村中大道,起舞于晒场田野。
皓月当空,夜色朦胧,夜幕中草龙变成火龙,飞舞腾跃,吞云吐雾,烟雾缭绕,香气飘逸,沁人肺腑,忽而“龙头戏珠”,忽而又“龙身打串”,一时“龙头咬尾”若即若离,一时又“龙尾圈头”缠缠绵绵。草龙前后,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唢呐声声,爆竹齐鸣,欢声笑语,喧闹声一浪高过一浪,热闹非凡,把人带入亘古未有的文化畅想之中。
草龙由龙头(包括龙唇、龙角、龙须)、龙普灯、龙身、龙尾等组成。还伴有(仪仗队),民间称“鸾驾”。草龙制作用稻草、篾条、芋杆、龙香、小木棍等材料。
龙头——用蔑条制成二个圈,直径为80厘米,代表龙的上下嘴唇。圈的一边扎在一个代表龙脑长形蔑圈上,上下分开为龙开口状,制成龙头形骨架,龙脑上端加上龙普灯,左右扎上龙角龙须,龙头捆在一条小木扶手上,然后将芋杆分别扎到龙头各部位,将龙香插在芋杆上,舞龙时将香点燃便呈现出龙的模样,龙眼由二捆数十支香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