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6月14日,普奥战争爆发。站在奥地利一边的有几个德意志小邦,包括汉诺威、萨克森和黑森-卡塞尔等。欧洲以惊讶的情绪注视着普奥之间的斗争,普遍认为奥地利有较多的取胜机会,因为奥地利军队经过长期的训练。1866年6月,普奥相互宣战。蓄谋已久的普鲁士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与著名军事家、普鲁士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分别开始着手作战。普军很快在边境一线集结完毕:其中卡尔·赫尔沃特·冯·比滕费尔德元帅的“易北”军团(也称第三军团)部署在托尔高(Torgau,是二战时美苏两军会师之地);腓特烈·卡尔亲王的第一军团部署在森夫滕贝格到Gorlitz一线;普鲁士王储腓特烈(日后的“百日皇帝”――腓特烈三世)亲率第二军团部署在Nei?e(今波兰尼斯Nysa市)以西的西里西亚地区(西里西亚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大致在奥得河中、上游流域,即今波兰西南部、捷克北部俄斯特拉发一带和德国东部)而由年过六旬的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一级上将指挥的奥军“北方”军团则集结在奥尔米茨(Olmütz,今捷克城市奥尔穆茨Olomouc)。战争爆发后不久,比滕费尔德元帅首先向奥地利的盟军——亲奥的德意志邦国萨克森发起进攻,并在德累斯顿击败了萨军25000人,随后紧急回师向奥匈帝国发起进攻。与此同时,贝内德克的部队也开始行动,推进到了克尼格雷茨东北的Josefov。
6月22日,普军总参谋长毛奇命令前线全部普军向奥军大致集结地附近的Ji?ín开进。这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因为普军正面展开过宽,短时间内很难集结,且在奥军眼皮子底下进行大规模的调动很容易被奥军抓住机会各个击破。但也正是由于这个计划,大大地缩短了战争周期,使普鲁士没有陷入不利的持久战。尽管普军大规模的调动引起了贝内德克的注意,但胆小的他并没有所动作,而且他也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到6月29日,腓特烈卡尔亲王的部队到达了Ji?ín,而王储腓特烈的部队遇到了前沿奥军的顽强抵抗,只到达K?niginhof an der Elbe (今捷克境内Dv?r Králové)。第二天,亲王继续推进到离王储仅有一日路程的地方,两军会师在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普军一下子失去了奥军的方位。接下来的两日里,普鲁士骑兵四处寻找也觅不到奥军踪迹。老毛奇不愧为伟大的军事家,他很快指出:奥军正在向易北河撤退。7月2日的侦察情况印证了毛奇的推断。
毛奇
7月2日黄昏,普军侦察骑兵在萨多瓦近郊发现了奥军主力。卡尔亲王决定在次日发起进攻。毛奇命令王储迅速向第一军团靠拢。偏偏这个时候两军之间的电报线(当时是有线电报)坏了。情景之下,毛奇只得命令两个军官快马加鞭,连夜赶往二十英里(32公里)外的第二军团司令部把命令传达给王储。两人在凌晨四点钟赶到了那里,王储接到命令立即部队撤营起程。另一方面,胆小的贝内德克被战争初期奥军的惨重伤亡吓坏了,一心想着快点停战。但心高气傲的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就是萨拉热窝事件中遇刺王储斐迪南大公的老爸)不甘心前期的失败,命令贝内德克速与普军决战。但贝内德克根本没打算进攻,把提出主动进攻的参谋长和作战处长撤职,同时在萨多瓦和克尼格雷茨之间修筑了防御工事,打算消极防御。他的计划是:阻滞普军,保证奥军主力撤过易北河。毛奇的想法与之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