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时西安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以西安为都,并以“长治久安”的含义将西安命名为“长安”。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48]
元初,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将奉元路改称为“西安”。而从此之后,“西安”这个名字一直沿用。[48]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在这里生活并出现了城垣的雏形。[33]
夏朝,西安市境内有扈国(在今鄠邑区)、骆国(在今周至县)。[34] 夏启二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大败有扈氏(古国名,在今鄠邑区)于甘(今鄠邑区甘亭街道北)。[35] [233]
商朝,西安市境内有方国、封国、崇国(在今鄠邑区、长安一带)、㝬国(在今蓝田县)、郝国(在今鄠邑区)、丽国(在今临潼区东部)等。[34] 商纣十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灭崇(今长安、鄠邑区一带的古国)。翌年,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从岐山周原迁都于此。又一年,命世子姬发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丰、镐两京同称宗周。[35]
周武王十一年(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35] 西周时期,西安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37] 西周时在这里的诸侯国有杜国(在今雁塔区杜城村一带)、函国(在今未央区)等。[34]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