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初叶沿林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7月至1986年6月在法国Grenoble大学作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86年7月至1988年月12月在加拿大TRIUMF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年1月起在北京大学任教,其间多次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访问工作。199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自2000年以来,主持973项目“放射性核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中的“丰中子核结构和核反应”课题,发展了一批关键实验装置,在通过直接核反应和β延迟中子衰变研究非稳定核结构方面取得重要成果。[2]
2001-2006年,"丰中子核结构和核反应",科技部973项目课题,主持250万元。 叶沿林和他的同事
2000-2007年,"CMS部分探测器和器件研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课题,主持375万元,
2003-2008年,"放射性核束物理与超重核研究",基金委创新群体,主要骨干,个人经费每年年12万元。
2006年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
2007-2011年和2013-2017年担任非稳定核物理方面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非稳定奇特核结构和直接核反应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2]
2001-1005年,主持"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2004年,和与华辉老师共同主讲《近代物理》,采用英语教材,实行双语授课。限制小班开设,全程讨论式和问题导向式授课。学生反响热烈,第一次开课学生评分就进入全校课程前10%。
2004年,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北京大学物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通讯作者,《物理》,已接受。
2007年,“物格无止境,理运有常时”———叶沿林院长谈物理学院本科教学[3]
2008年,叶沿林院长在“北京大学陈互雄物理教育基金”设立仪式上的讲话:“北大物理学科已经走过了95个年头,有过最初的艰难开创、有过西南联大的硝烟与辉煌、有过解放后的蓬勃发展、也有过十年的曲折,更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进步。北大物理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温暖的大家庭。”[4] 叶沿林
在致辞中,叶院长指出:“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是优秀人才集聚、有着优良传统和深厚科学积累地方,软硬件条件在国内高校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是同学们将来从事科研、进一步深造的理想选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