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至1982年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
1982年分配经济日报社工作,历任国内部记者,主任记者,主编;
1985年任经济日报社国内部主任,工交部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
2006年12月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1] ;
2010年3月,从岗位上退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詹国枢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
第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
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关于写博客
一是练笔。写博非常随便,也很轻松,文字也就流畅自然。经常写博,手就不生,再给报纸写文章、写评论,那就快多了,也容易多了。
二是练脑。人的脑子,越用越活,写博必须动脑子,提炼你的观点,使你的想法往深里走,往精里走。所以,多写博客,你的脑子也就更加灵活,思想也更深刻,见解也更犀利。
三是沟通。人是群居动物,不沟通就会孤独寂寞,就会单调无聊。博客上了网,沟通无障碍。不但可以在海外版内部沟通,在人民日报社内部沟通,还能与过去的同事沟通,与远在家乡的老朋友沟通。
此外,博客还可用作资料库。有些什么想法,随手记下,存放起来,以后使用,非常方便。所以,在报社,喜欢写博的人,越来越多。
第一,当今世界,媒体竞争非常激烈。尤其咱们搞报纸的人,特别担心被网络淘汰。依我看,无论网络如何发达,技术怎样先进,“渠道为王”也好,“技术为王”也罢,九九归一,还是得“内容为王”。因为,这渠道那技术是拿来干什么的呢?不还是要用来搭载内容吗?说到底,不也还是要靠内容去竞争,去取胜,去吸引受众,不还得是“内容为王”吗?
第二,既然“内容为王”,我们当记者编辑的,换个角度看,不也正是做内容的吗?记者编辑所从事的工作,其实就是“信息的采集、加工、评述、整理和发布”。一个能干的记者编辑,也就是一个能干的信息采集加工者。所以,我曾对一些年轻人说,你们不必想得太多,担心太多,你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多长本事,扎扎实实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又好又快地采集、加工、评述和整理信息。有了这能力,你就有了立身之本。至于今后发布的渠道是纸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你是在这单位还是那单位,那已经不重要了。古人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一条真理。
第三,既然要培养的是自己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开博写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路径了。善写博者,可以从每天纷繁杂乱的信息汪洋大海中,将有价值的信息拎取出来(采集),重新表述(加工),加以评点、整理(评论),成为一篇有意思有价值的博文。有了这本事,你这记者编辑,也就算得上称职了,当然也就不愁没饭吃了。甭管以后纸媒体存在不存在,不都需要能干这活儿的人吗? 微博作为网络写作一种新样式,已经显现出其方便快捷、轻灵生动的特点和优势。尤其它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现场发布,这一优势是其他媒体写作形式所不具备的,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是,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可当记者。微博的出现,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我想,今后,或许微博就会扮演这样一个人人都随身携带着的“微型麦克风”的角色吧。它将对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参与民主政治的方式带来一个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