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由"遗珠"与"憾"构成,"遗珠"即遗失珍珠,"憾"指遗憾,整体通过丢失珍贵之物比喻未被发现的事或人。其核心语义包含两方面:
对有价值事物被遗漏的惋惜
对人才未能得到重用的慨叹[1]
"遗珠"意象最早见于《庄子·天地》中"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的典故[1] 。唐代《新唐书》记载"沧海遗珠"评价狄仁杰,进一步强化该意象与人才埋没的关联性。现代汉语中,"遗珠之憾"作为独立词语被广泛使用。
在具体语境中多用于以下场景:
评价评选活动:如1981年《人民日报》描述文学评奖时称"评委们反复斟酌,不免遗珠之憾"
人才选拔:例句"识才当如伯乐,缺乏眼光易生遗珠之憾"
资源取舍:例句"受限于录取名额,招聘必有遗珠之憾"
与"沧海遗珠"存在关联与差异:
核心差异:"遗珠之憾"侧重表达遗憾的主观感受,而"沧海遗珠"更强调被埋没对象的客观存在
结构特征:前者为普通四字词语,后者为定型成语
语义范畴:两者均可指人才埋没,但"沧海遗珠"特指大环境中珍贵事物的遗漏
该词语在当代使用中呈现以下特征:
书面语色彩浓厚,常见于媒体评论与学术讨论
常与"难免""不免"等副词连用,强化事件必然性
扩展至非人物领域,如艺术创作、科技专利等领域的价值遗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