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一词用于前寒武纪系一级年代地层单位名称已有近80年。1922年葛利普(A.W.Grabau)发表“震旦系”一文。根据中国地质学会的决定,将震旦系定义为“五台群或泰山群之上,寒武系之下的一套不变质或仅轻度变质的地层”。 震旦系地层剖面
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研究并确定了湖北西陵峡区震旦系剖面,该剖面也符合葛利普定义的“震旦系”。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同位素测年资料开始应用于年代地层学。鉴于以蓟县剖面为标准的北方“震旦系”和以三峡剖面为标准的南方“震旦系”同位素年龄值存在差异,使一些地质学家对上述两个“震旦系”能否等同提出质疑,于是在震旦系内部划分上出现了南方的Za、Zb和北方的Z1、Z2、Z3。这意味着南、北方“震旦系”的两个标准剖面在时间上难以等同,相互对比困难[1] 。
随着同位素测年资料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特别是70年代初期在南方震旦系发现了大量宏观生物化石,三峡剖面“震旦系”新于蓟县剖面“震旦系”已不容置疑。
1975年在北京召开了“震旦系座谈会”,确认三峡“震旦系”在地层柱上高于蓟县“震旦系”,并将“震旦系”一词限于以三峡剖面为标准的“震旦系”,其底界为莲沱组的底界。蓟县剖面的“震旦系”三分,自下而上分别以“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代之。
4个系的下界年龄分别为1.9Ga、1.4Ga、1.0Ga和0.8Ga。该方案于1982年为“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确认,并由国家科委批准执行。
在该会议纪要的附录中曾说明,关于震旦系的下界暂沿用长江三峡东部剖面的莲沱组底界。还有另外两种意见,即“置于南沱组底界”和“置于陡山沱组底界”。因此,震旦系的下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震旦系的范畴问题,从1975年“震旦系座谈会”上即已提出。在震旦系划分方案中,有一种即以陡山沱组底界为震旦系底界。80年代中期以来,有一些文章和报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震旦系下界置于陡山沱组底界的合理性。
大部分学者主张将震旦系下界置于陡山沱组底界。震旦系内部分两个阶,自下而上为陡山沱阶和灯影峡阶。
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研究了湖北长江西陵峡区的震旦系剖面,确定了其顶、底界线及内部划分。自此,该剖面成为华南震旦系划分、对比的标准剖面。经过5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对三峡震旦系剖面进行的再研究,获得了大量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测年和地球化学资料,近年来又从层序地层学角度进行了研究。因此,该区震旦系剖面不仅由于出露完好,顶、底清楚,交通方便,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化学地层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具备作为系一级层型区的优良条件,曾被国际末元古系工作组选择为末元古系层型剖面的候选地区之一。黄陵背斜东翼震旦系厚度较大,出露良好,各岩组、段界线分明,易于对比,生物地层和同位素测年资料亦较多。宜昌三斗坪田家园子剖面可作为陡山沱组(阶)的层型剖面,宜昌南沱至石牌村沿江剖面可作为灯影组(灯影峡阶)的层型剖面。黄陵背斜西翼秭归庙河吊崖坡至野猫面剖面,可作为震旦系的副层型剖面。以陡山沱组底界为下界的震旦系位于南沱冰碛层之上,伏于富含小壳动物化石的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之下,具有广泛的可对比性。下伏南沱组冰碛层广布于华南地层区,并可据此与洲际相关层位对比。陡山沱组(阶)和灯影组(灯影峡阶)均具有丰富的生物化石,其中有些化石具有洲际对比意义,如海鳃类、蠕形动物、宏观藻类和某些特征的微古植物。 震旦系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