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科是较古老的科,其起源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的始新世。至今记录的鹭科化石种类已达34种,大多是在欧洲发现的。一些现存属的历史也很悠久,如鹭属(Ardea)出现于700万年前的中新世,夜鹭属(Nycticorax)则出现于第四纪早期。
鹭科的鸟是人类认识较早的鸟类之一,由于体态优美,常成为古人诗歌中赞美的对象。由于它们主要在湿地栖息,对于湿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知识意义,所以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人们对它们的鸟卵的成份和微观结构、血液生化和同工酶谱都有很细致的研究,对于它们的迁徙和行为学研究也有着很长的历史。
鹭科鸟类是大中型涉禽,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颈长且飞行时呈“S”型,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体羽疏松,多为单色,通常由白、灰、紫、褐等色构成,有些种类具深色条纹。不少种类在头、背或前颈下部具有丝状蓑羽,繁殖期尤为突出。雌雄同色。鹭科鸟没有明显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个食道都能储存食物。它们具有发达的粉冉羽,在胸、腹和胁部成斑块分布。鹭科的鸟飞翔能力强,在飞行时,颈收缩于肩间,成驼背状,脚向后伸直。栖止于树上时,缩颈也呈驼背状。[1] 共11张 鹭科鸟类
鹭科鸟类依外型、习性可以分为四大类:
是大、中型涉禽,体形呈纺锤形,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在繁殖期均是重要的炫耀特征。具有“三长”的特点,即喙长、颈长、腿长。腿部被羽,胫部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没有明显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个食道都能储存食物。飞时头颈弯曲。主要活动于湿地及附近林地,它们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主要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大多迁徙,并选择固定的地点筑巢,繁殖期时多群居营巢。鹭属、白鹭属、牛背鹭属、池鹭属、夜鹭属多结群在树上营巢,苇鳽属、麻鳽属多在芦苇或草丛间栖息。属于日行性鸟类,体型大、适合生活于各种水域环境。[2]
属于夜行性鸟类,成幼鸟羽色差异大,幼鸟全身布满纵纹。白天喜欢栖息在密林内,黄昏、清晨较活跃。夜鹭常出没在河口红树林或河岸密林中;黑冠麻鹭则喜欢在低海拔密林中觅食落叶层下的生物。[1]
与鹭亚科相比,颈较短,体稍胖。体羽大多有斑驳的褐色和皮黄色条纹,以形成保护色。嘴尖朝上,站立时模仿周围的芦苇和草,可避免被发觉。单独栖息于沼泽等水域,以尖利的喙捕捉鱼、蛙、蝲蛄和湿地及沼泽地的小动物为食。几乎分布全球。包括麻鳽属、黑鳽属、苇鳽属、波斑鹭属。隐藏在淡水水域的浓密芦苇草丛中。有时也会躲藏在池塘、耕地边缘的草丛中,不易被发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