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1]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
1957年,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东犁地,意外发现了一件通体呈灰黑色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新石器时代陶鹰鼎。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国宝,随手带回家,做了鸡食盆。
1958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还在附近作调查工作。太平庄是泉护村的西邻,两个村庄村连村,地连畔,殷思义见到考古队热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动向来村里调查宣传的考古队员讲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并将陶鹰鼎送交给考古队。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3] [4] 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还有人称它为陶鹗尊、陶鹰尊。动物是原始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已发现的许多陶器上绘有各种动物纹饰,已属屡见不鲜,但以鸟类塑造陶器的形状,却不多见。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
此鼎由泥质黑陶制成,造型生动逼真。从鼎的正面欣赏,恰似一只活灵活现的猫头鹰,位于头部正前方的两眼圆睁,炯炯有神。嘴部弯曲成锐利的钩状,其神态似在等待时机捕捉食物。鹰体呈圆形,肌肉丰满,健壮有力。它收起双翼站立着,双足与尾部着地,造型简洁有力,充满了浑厚的体积感,整个鹰的身体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内在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感受到慑人的威猛气势。
鹰鼎最大腹径为32厘米,容积较大,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鹰的两腿足近似袋状。另有一近似长方形的支撑点,以表示鹰的尾部,两足和一尾巧妙的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使器体稳定。因此,这种陶鹰鼎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艺术品,而且是一件实用器物,可谓独具匠心。[5] [6]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陶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动物形象的创作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陶鹰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观念。[1] [6] 共2张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新石器时代陶鹰鼎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