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原指具体关隘的防守优势,后扩展为对各类险要地形的通用描述。初见于晋代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军事场景描写,至唐代李白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完成四字格定型。现代汉语中常省略"一夫当关",直接以"万夫莫开"独立表意。
2015年《辞源》第三版修订时更正了该成语的典源认知:原认定出自左思《蜀都赋》,经考证实为《汉书·朱买臣传》"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的更早记载[1] 。汉典网同时收录《淮南子·兵略训》中"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的表述,显示该成语存在多源流演变特征。
李白在《蜀道难》中创造性使用该成语,通过'剑阁峥嵘而崔嵬'的铺垫,将抽象地理特征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形象。后世文学作品中常以该成语描写雄关险隘,如现代游记对剑门关"天下第一雄关"的描写即直接引用原句。
自2013年以来,该成语持续作为高考必考篇目《蜀道难》的核心考点,在文言文阅读题型中重点考察其"形容地势险要"的本义。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游记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
在成语系统中,"万夫莫开"与"一夫当关"构成固定搭配,二者共同强化防守方与进攻方数量悬殊的对比效果。汉典网词典将其列为独立词条,标注的繁体字形"一夫擋關,萬夫莫開"印证了海峡两岸用语的一致性。
万夫莫开的图片